青浦莲湖村 青西郊野公园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深秋初冬的青西郊野公园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绚烂的季节。成排矗立的池杉换上了橙红的外衣,在氤氲的水汽中,为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增添了一抹震慑人心的亮色。莲湖村,便藏在这一片绝美的湿地中。
莲湖村的故事,很多人都讲过,任文伟记忆中的版本,是从青西这一湾清水开始的。工作日的午后,任文伟穿行在青西郊野公园的“网红”景点——水上森林里,不时和慕名而来的游客撞个满怀,步道下的水域清可见底,水草随波荡漾,看着眼前这一幕,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区域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任文伟的话匣子慢慢打开了。
“那是2007年,我们在做城市水源地项目,当时上海70%的饮用水都来自黄浦江上游水源,而黄浦江上游面临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虽然当时青草沙水库正在修建,但我们还是要保护黄浦江上游的水源地,以备不时之需。”在一番勘察寻觅之后,藏在青西郊野的大莲湖闯入了任文伟的视野,彼时的莲湖村仍是旧日江南的一个小村子,环境和金泽镇内一些未经改造的天然村落并无二致。
任文伟团队提出的“大莲湖模式”,初衷是修复湿地,保护水源,为期5年的项目让青西的这一湾清水用最美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在日益聚集的人气里,莲湖村这个沉睡的江南小村庄开始“蝶变”。
后来,便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了。
按照“莲湖水韵、归园田居”的总体定位,莲湖村先期完成了村庄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小型农田水利、河道综合整治、环卫设施改造、生态防护林等项目的建设。2015年,莲湖村被评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同年又入选首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
依托青西郊野公园的生态基础,莲湖村配套完成了“千亩荷塘”自然景观。当莲花盛开之时,大片碧绿的莲叶、粉红的莲花与悠闲涉水的白鹭,构成了一幅生态和谐、意蕴悠长的江南美景。进入村中,可见交错纵横的湖泊、错落有致的民宅、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村民们的生活便捷又舒适。
时隔多年,当任文伟作为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邀请的专家之一,为江南村庄探寻共同富裕的路径,再次置身这片熟悉的水上森林时,他一边感慨于青西郊野过热的人气可能给这片水域养护带来的压力,一边构思着怎么把人气转化为收益反哺给当地居民,为莲湖村的未来发展谋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以留出一点空间做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研学、野外拓展,寻找合适的项目,把人气留下来。乡村振兴一定要自内往外去做,激发当地村民的内生动力,把他们的正能量释放出来。”任文伟说,当年的“大莲湖模式”提出了湿地修复、社区参与、水源伙伴1+1、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四个模块,其中有不少可行的路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乡村振兴,在热度之后,需要更冷静、更长远地思考和谋划。”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