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缘寺成镇,因寺得名。700岁的真如古镇历经时代变迁,早已不复古时繁华,只留有上海名刹真如寺和声名远扬的真如羊肉让人怀念。
真如寺原名“万寿寺”,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元延祐七年,妙心和尚迁建真如寺于桃浦河、梨园浜交汇处东北角,真如从此诞生。如今,真如寺内大殿额枋下还保留有旧墨字:“时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己巳二十乙日巽时鼎建”。经专家考证,真如寺大梁上的具体日期是1320年7月27日。真如寺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是我国佛教寺院中为数很少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真如寺迁建以后,寺前出现市集,缘寺得名,称真如市。
真如羊肉曾是闻名苏浙沪的传统美食,成名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鼎盛时期,真如古镇一条老街上有三十多家羊肉馆。真如羊肉品种有红烧、白切两种。红烧羊肉又称生灶羊肉。民国初期,扶栏桥东有赵群林、赵云山兄弟,每天清晨在北大街固定摊位出售自制的红烧羊肉,咸淡得宜。另一家以红烧羊肉著名的,是李氏经营的余庆祥羊肉店。白切羊肉又称“阿桂羊肉”,源于真如北石村人王阿桂的独特制作方法而得名。白切羊肉呈粉红色,有色、香、鲜、酥的特点,羊肉煮熟后,去骨装盆,并将其冷冻起来以存放较长时间,供应时当场切块现卖。
1949年前,真如镇上尚有赵氏、李氏等六家羊肉馆,1958年合并为“真如羊肉馆”,原位于北大街,现位于寺前街。2007年3月,真如羊肉加工技艺入选第一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入选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 沈琦华 图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