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杨浦滨江人造滑雪赛道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伴着滔滔江水,选手在雪道上奋勇争先 图TP
扫码看浦江边“雪上盛宴”
在南方城市的室外真雪场地上举办城市越野滑雪赛?你没看错,上海做到了。昨天,2021-2022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上海杨浦站比赛在杨浦滨江绿之丘段火热开赛,上海用开埠以来的首场真雪赛事,不但打造出申城景观体育的又一佳作,也用实际行动助力北京冬奥会。
上海的真雪哪里来?比赛为何安排在黄浦江畔?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冰雪赛事落户申城?随着此次比赛的成功举办,一个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找到了答案。
造雪 特殊材料保证雪质
国内的滑雪比赛以往都是在北方举行,原因很简单:南方很少下雪,缺乏比赛条件。但是,没有自然落雪,可以人工造雪,以现在的科技条件来说,冰雪赛事落户南方城市不是什么难题。不过,南方城市毕竟温度相对比较高,像今年上海的冬天就姗姗来迟,虽然过了大雪节气,但温度总在十几摄氏度徘徊,要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铺设一条越野滑雪赛道,难度可想而知——由于普通造雪机是将水喷射到空中后,在空气中凝结成雪花,所以只能在气温0摄氏度以下才能造雪,而上海远远达不到这个温度条件。
为了本次比赛,赛事组委会特地引进了两台先进的耐高温天气造雪机,这种机器的工作原理是将水引进造雪集装箱内,在箱内冷却上冻再利用机器进行打磨,冰块打磨成雪后由压缩空气吹出箱体形成雪花。据本次比赛竞赛长李晓博介绍,这种高温造雪方式能耗低、损耗低,对周边环境零污染,是目前最为推崇的城市造雪模式,“11月中旬起,我们安排制雪设备、发电机组进入绿之丘滨江段,11月18日开始两台机器全天24小时不间断造雪”。
李晓博表示,温度稍高雪就会融化,而且这一个月内上海还下过雨,给造雪和压制赛道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现场搭建了棚房来存雪,然后采用了两种特殊保温材料,主要就是为了让雪和地面既隔热又透气,并且保持良好的排水性,保持赛道的干燥度”。据了解,根据国际雪联的要求,雪道的厚度至少要在50厘米以上,而这次组委会特意铺得更厚一些,让雪道的质量更高。
滑雪 江畔比赛心情不错
作为国际雪联主办的A类赛事,本次城市越野滑雪赛同时也是北京冬奥会积分赛,本赛季中国巡回赛一共十站,上海站为第九站,设男、女个人短距离自由技术和男、女团体短距离自由技术四个项目,本站比赛也是长江以南地区直接服务北京冬奥会的唯一国际级别赛事,将助力运动员在冬奥会备战的最后阶段夺取奥运积分。在昨天举行的1.5千米自由技术比赛中,已经取得奥运资格的中国队员王强和尚金财分获冠、亚军,而正在追逐奥运资格的迪妮格尔·衣拉木江获得女子组冠军。
为了最大程度推广和普及滑雪运动,20世纪90年代国际雪联将越野滑雪赛事搬到城市里,每年在各国或地区地标性建筑举办,包括瑞典斯德哥尔摩王宫、德国杜塞尔多夫河道边、挪威奥斯陆街道等,都上演过城市越野滑雪的系列赛事。如今,这一比赛也“滑”到了上海滩,杨浦滨江雪道成为申城一条新的体育风景线。在比赛现场可以看到,长度将近300米的赛道如同一条雪白的玉带与黄浦江相伴,在阳光的照耀下,皑皑白雪映衬着滔滔江水,反差明显,又相映成趣。
第一次在黄浦江畔参加越野滑雪比赛,来自新疆的迪妮格尔说,赛道的风景一级棒,比赛的心情也非常好:“虽然赛道雪质比较软,对自己各方面技术都是很大的挑战,不过最后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对此,王强也有同样的感受:“以往常规的越野滑雪比赛都是在丘陵地带举行,有上下坡,雪质也较硬。在城市的越野滑雪比赛,主要是以平地为主,雪质较软,更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
盼雪 景观赛事推陈出新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广冰雪运动,并助力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营造良好的冰雪氛围。在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著名景观赛事之后,上海又创新了雪上赛事的融入途径,让国内外滑雪选手“滑”进城市,既用城市地标承载冬奥梦想,用冬奥运动点亮上海的“雪上盛宴”,也填补了申城没有举办过雪上国际赛事的空白,助力加快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进程。
上海市冰雪运动协会会长严家栋表示,越野滑雪比赛“滑”进上海,为申城市民提供了了解、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也助力中国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以本次城市越野滑雪赛为契机,上海今后也将争取多举办一些冰雪赛事。一方面是有这样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根据上海自身的城市特点,既能够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又能够达到景观体育的宣传作用。”
“杨浦滨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首发地,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也包含了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更好的比赛和赛事活动、更好的体育服务空间。”杨浦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元晖表示,未来,杨浦也将在这个赛段尝试举办更多冰雪类的赛事,冰雪类的嘉年华,冰雪类的体验、宣传活动,“让老百姓更好地去了解冰雪运动,去推广冰雪运动,去享受冰雪运动。”本报记者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