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回家 “夫匠者,手巧也” 六谷饼小记 一个世纪后的换胆新生 水乡客厅 舷窗外的风景
第19版:夜光杯 2021-12-24

六谷饼小记

洪铁城

为设计一个供销社,那年我骑自行车到藏在山沟沟的岭北周镇看现场。完了周主任请我上他家喝酒,他说他老婆手工做的六谷饼很不错。到了他家,稀里哗啦一碗米酒下去,六谷饼香气四溢。出锅的六谷饼有锅盖般大,薄如蝉翼,圆周微微翘起,饼面金灿灿黄澄澄半透明似同琥珀盆子;饼底微焦,敲起来当当响像铜锣。六谷饼上手对折,夹进炒萝卜丝、炒苦麻,然后是一大碗松菜豆芽汤和一大碗腊肉笋皮汤,吃起来又脆又香又鲜,是大鱼大肉不一样的味道。美得几十年来,凡有机会去我们山区,我都会建议,最好安排吃一次农家手工六谷饼。

我说的六谷,有的地方叫玉米。记得小时候家里烤六谷饼,好像举办一次隆重仪式。奶奶管烧火,妈妈系围裙挽袖子当主角,我们小孩与大男人只管吃。妈妈先在热镬里和面,和好移到砧板揉捏,揉好将一小块面疙瘩捏成小圆饼,然后用手掌一反一复地拷成薄饼,然后反扣在罩篱背上晾着,三个下一次锅。妈妈虽然来自山区,但因为个儿小,手劲不足,只能拷到两个铜钱一般厚,所以对比起来就少了一些脆脆香香的口感。

老伴贤惠,什么美食、针线活都会做,而且做得好。她缝布鞋,鞋口针脚比机器制作还要均匀,但六谷饼要烤出妈妈这厚度,也难。

现在家里没有土灶,没法做六谷饼。如果想吃六谷饼,就得与老伴去很远的一家小店吃。正宗磐安山区人开的。可是现在的六谷饼,是用擀饺子皮的小棍子擀薄的,用电锅烙熟的,由于不开旺档火,烙出的六谷饼像飞机场一样平平的,背面也不怎么焦,拿上手软搭搭的没筋没骨,吃起来没有往日的脆香与嚼劲。幸好咸菜炒豆腐、干丝炒豆芽什么的,虽然装在不锈钢方格盘里,但夹进六谷饼,还有点儿老味道。

于是乎胡思乱想。想着几十年奔走农村,老为山区出王象之、严济慈、潘建伟等名人大为惊讶。后来终于明白,除了山清水秀空气好无污染,似与六谷饼为主食的童年不无关系。

巷口六谷饼店仅一间房子,既是门店,也是就餐场所。三张不锈钢包边的小桌子,可坐八九人。顾客多是中老年,用磐安方言交流。我问店主一天销多少?她不答。500个?200个?不答。有人代为接茬:现在网购不少,50个100个,全是焙松了的。人家出门带去吃。

如此看来我大可不必担心有一天吃不到六谷饼,这小店有可能长期开下去,虽然味道在逐渐地消减,改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