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水清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上海担当着“头雁”角色。“海聚英才”,除了要广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还要不要涌现一大批支撑“大国制造”的匠才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大国制造”离不开生产工具或器具,也离不开掌握运用生产工具或器具的技艺技能。生产工具或器具关联着产业和职业的特征,也是特定产业和职业的符号化象征。
这个“匠”字的构造,不出意外,同样关联着生产工具或器具。从匚,表示筐篓匣盒,从斤,指斧头刀具等。会意为背着工具筐篓的木工或木匠。其实木匠装工具的筐篓除了斧,还有锛、锯、曲尺、墨斗、刨、凿之类,但一把斧头足以显现大匠之风。由此再引申,无论木匠、瓦匠、铁匠、泥水匠等,但凡手艺人,都可归结于这个“匠”字。
“大匠运斤,无迹可求。”高超的匠人,运用刀斧,却不会在作品或器物上留下刀斧痕迹。何故?此谓得心应手、心手相应。“执斤如风。”没有娴熟的技艺、精准的技能,不可能如此出神入化的。
“夫匠者,手巧也。”手工业时代,靠的就是手艺。手不巧,何以造就绝世佳品、国之重器?“匠,治也。”治国如治器,营构布置之间,山水秀丽,交通便捷,居所巧设,器物精美。所以就有“匠人建国,匠人营国”之说。
匠人有匠心,专注不移、善用巧思、追求极致的气质,凝结在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里。“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技不压身,名师出高徒、名师带高徒,匠人自有匠人的精神境界。当然,如今上海为了培养更多的工匠,形成了一个名师带多个徒弟的“名师工作室”,不啻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至于“智慧工匠”,更是数字时代卓越的能工巧匠。
不忘祖师爷,坚守执著,古代匠人装工具的筐篓多有禁忌,轻易不让人碰,正是出于他们对于职业的敬畏。试想,离开了工具或器具之“匠”,匠人还能被称为“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