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玲
上海这座城,正成为开放式剧场。镶嵌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演艺新空间,作为一种“新事物”在上海受到追捧,沉浸式体验、场景式消费,音乐及各种情感极致体验的演艺互动,尤其成为中青年人群的“最热爱”。疫情时期在演出市场“逆市上扬”,至今已有100家符合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标准的演艺新空间获得授牌。
中青年人群为什么热爱演艺新空间?生活在引领风潮的上海,以创新、创业为荣,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在上了一天班后,带着疲倦打扮停当,穿戴笔挺正正规规进剧场?为什么不能更多选择,更加轻松地消费,激发自己的激情和活力,让生命更焕彩?
演艺新空间让体验者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妙轻松”,比如走进“疯狂理发店”,像平常进理发店一样理发、洗头甚至修指甲、没有舞台只有演区,200名左右的观众与6位主要负责洗剪吹的演员,长奏不歇的钢琴声忽然不再响起,每位理发师看起来都像是“剪刀手”?观众开始参与探案,到底是谁杀了钢琴手?一场沉浸式体验就开始了。无数的演艺新空间,无数的场景体验,伴随着无数的上海新故事。
演艺新空间为上海的城市生活“加码”。上海那一条条被阳光浸染的林荫道、街道两边富于曝光率的新老建筑、转角可见的城市花园,走走就可遇到的咖啡阅读小店,再加上这些融入商业综合体、办公楼、酒店、实体书店乃至标准剧场一隅的演艺新空间,100平方米乃至数千平方米不等,与周边的艺术设计场景一起,展现出文艺、复调、温暖且变幻莫测的城市生活场景。
上海是以文化赋能的方式,点亮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零散空间。早在2018年,上海演出行业协会就组建了“演艺新空间专业委员会”,文旅系统排摸出了包括黄浦、静安、徐汇、虹口等中心城区的60家演艺新空间,并与其中10家像大世界、外滩22号、大隐精舍、思南公馆等签订了试点承诺书。100家空间是试点成功铺开的结果。
疫情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和消费心理,上海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应对着疫情,但基于文化创意的经济浪潮同样在涌动。演艺新空间的各种新体验因为积极顺应民众将休闲、旅游、购物和文化体验融合起来的需求,再加上有点“元宇宙空间情景体验”萌初版的感觉,一“点”就着,演区场地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创业者、经营者焕发出无限活力。而当下,这100家新演艺空间,已是上海的100股文化软实力,将为上海的文化生活增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