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软实力” 你的“急难愁盼”一直被牵挂
第6版:上海两会/要闻 2022-01-18

你的“急难愁盼”一直被牵挂

近日,肇嘉浜路宛平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改造工程已经启动

老电梯更新

截至去年底完成1025部

天桥加直梯

38座天桥今年装106部电梯

“长护险”公示

16区已全覆盖

首席记者 姚丽萍

二三十级台阶,对老人、病人、行动不便的人,或许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天堑”;让“天堑”变通途,有障碍,就破解。

昨天,东方路栖霞路过街天桥无障碍建设竣工,新的垂直电梯让“过街难”成为过去时。今年,在申城,106部垂直电梯将现身38座过街天桥。

人民城市,坚持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一年来,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从过街天桥加梯、老旧电梯更新到老年照护“长护险”评估公示,市人大常委会以及各个专门委员会聚焦市民急难愁盼,持续推动提升城市“软实力”。

公共安全“必答题”

你家小区电梯,用了多少年,是否超过了15年更新年限?

静安区富容大厦小区有3部电梯,已投入使用长达25年,不仅老旧而且易坏损,常坏常修,常修常坏。去年,经过安全评估后,3部电梯分批更新改造,更新后,无论是控制柜、轿厢还是曳引机,焕然一新,同时将接入物联网实现远程安全监控系统,提升了居民用梯安全度和舒适度。富容大厦“旧梯更新”,仅仅是申城老旧小区电梯更新的一个案例。

来自市市场监管局、市房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4月底,本市共有在用电梯总数为274103台,其中住宅电梯129632台,投入使用满15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34742台;2015年到2020年,房管部门根据电梯安全评估的结论,全市累计完成约4500台老旧电梯大修改造和更新。

一些小区“问题电梯”久拖难修,带“病”运行,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电梯的管理、更新和维护,是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多位市人大代表呼吁加强老旧小区的电梯更新改造。去年元月,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洪程栋等26名代表联名提出制定《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的议案,建议电梯强制更新纳入监管。

此后,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组织人大代表赴市特检院实地调研,听取市市场监管局、市房管局、上海三菱电梯等相关电梯安装、维保企业汇报,推动本市电梯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

去年5月,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与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处充分沟通,围绕“完善电梯安全评估和年检衔接机制”“建立住宅电梯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机制”等重点监督内容,形成了老旧小区电梯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方案,明确2021年内完成使用满15年的老旧住宅电梯安全评估2500台、更新改造大修1000台的目标。

截至2021年底,老旧小区电梯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完成了年度目标——老旧小区电梯安全评估已完成2737台;老旧小区电梯更新、改造和大修方面,已完成1025台。

一种预期是,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伴随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制度支撑强化,“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和更新改造,将成社区公共安全“必答题”。

昔日“天堑”变通途

天桥无障碍,能实现吗?昨天,在浦东新区,东方路栖霞路“天桥加梯”举行竣工仪式。

东方路栖霞路天桥,建造于2003年,跨越东方路,上跨大连路隧道浦东主线出口,西侧绿化带下面是轨交4号线。天桥在东方路栖霞路交叉口四个象限均有两处人行梯道,人行道和绿化带里有电力、自来水、煤气等多种管线。东方路人行道狭窄,天桥梯道占用人行道空间过多,拆除了东南角梯道后增加直立电梯;西南角设置电梯场地条件较好,借用绿地,在西南角对称加装直立电梯。改造总计增设两部直立电梯,解决无障碍穿行东方路问题,工程总费用约150万元。

去年,统计数字显示,申城有道路人行天桥264座,配备垂直电梯或自动扶梯的有133座。电梯缺席的天桥,建造时间早,大多都在15年以上。15年间,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上海人均GDP已经过了2万美元,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人们对长寿之城的宜居要求,与时俱进。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代表和市民反映强烈的“过街难题”,将“既有道路人行天桥无障碍化建设”列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实事项目,由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具体推进,集中启动了“天桥加梯”实事项目。

“天桥改造,先要解决规划、资金等问题。”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市交通委和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作为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各方;市残联、财政、市场监管、绿化市容,从资金、标准、用地空间等方面鼎力相助;各区全面排查天桥情况,推进改造实施,有集中出行需求和改造必要的38座106部电梯的天桥无障碍化改造工作已正式列入市、区两级政府的工作计划。

天桥改造,重在精细化。不仅要加装电梯,还要为行动不便的视障朋友在电梯口铺设盲道,将“无障碍”覆盖到每一个细节。这项实事项目让残疾人、老人和行动有困难的人切实地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关怀和尊重!

养老资源巧分配

长护险,全名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护险,不是新名词,去年却有了新变化——评估结果线下公示,全市16个区全覆盖。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迄今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30多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逾82万;随之而来的,是失智失能老年人群的照护需求。实际上,长护险就是一种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就是专为超大型城市应对老龄化、高龄化加剧量身定制。那些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老人,因此得到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

长护险实施,有5个关键环节——申请受理、需求评估、护理服务、费用结算、监督管理,其中,需求评估,至关重要。一位老人,如何享受长护险?60岁以上、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前提;统一照护需求评估,达到一定的等级,从2级至6级,无论是生活基本照料类,还是医疗护理类,老人究竟能享受到哪个等级的服务,都要看评估结果。

2018年起,上海就开始全面试点长护险制度,迄今已为逾50万失能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2021年3月20日,《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修订实施,首次设立了“长期照护保障”专章。一个课题是,如何依法提升“长护险”评估的科学性、公平性,让真正失能的老人得到相应服务,确保有限的养老资源科学合理地分配。

去年,市人大社会工作委员会推动完善长护险申请人信息公示和服务规范,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继续深化长护险改革试点,评估结果统一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进行线下公示;同时,建立投诉反馈机制,要求评估机构公示异议反馈电话,及时核查处理反映的问题;长护险护理人员对老年人主动开展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录入信息系统;逐步扩大医保移动结算范围和机构数量,让更多老年家庭享受便利化费用结算服务。

在申城,“长护险”申请是全市通办,全市各个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均可办理,最后评估结果由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告知。去年以来,一个显著变化是:“长护险”评估结果,线下公示已覆盖全市16个区,其中11个区已经公示到居村委会。“今后,结合《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确保’长护险’试点不断取得新成效,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人大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阎祖强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