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古塔处处忆此翁
第16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2022-01-30

古塔处处忆此翁

陈从周著《说塔》

1963年率同济大学建筑系三年级在苏州虎丘实习

在开封铁塔公园留影

陈从周设计的龙华塔影园建成时的照片

◆陈馨

“寻宋江南”,塔为“翘楚”。作为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对古塔情有独钟,参与了多处古塔的修复工作,除了上海的龙华塔、松江方塔,他的足迹还踏遍长三角,让许多湮没的古塔重为世人知……

在广阔的中国国土上,随处可见一座座高耸的古塔,点缀在城市乡村、原野山林中,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多少处名山大刹、庵堂小寺留有父亲陈从周的踪影足迹,多少座千年宝塔经他鉴定,修理,保护;他那一篇篇浮屠的散文游记,让我们感受的是古塔的雄姿,古人的智慧,文明古国的伟大;朔风凛冽,暑气蒸人,大雨瓢泼,父亲是自太平天国后爬上虎丘塔的第一人;登连云港海清寺塔,卷门开裂,巨砖欲坠,众者提心在口,父亲却知难而进,他说:“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佛寺建筑在教我们怎样做人。”

复原龙华宋塔

父亲考察过的上海现存十一座古塔大多为楼阁式的木檐砖塔,最年轻的是青浦的万寿塔,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最古老的是龙华塔,重建于宋初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皆经他指导修复。

1954年父亲受刘敦桢先生之托,指导了龙华塔和龙华寺较彻底的以宋式复原重修工程。他很满意,云:“盖建国后古建修缮中此例尚可取也。”塔始建于吴孙权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唐代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毁,宋初太平兴国二年吴越钱弘俶时又重建,后又经多次明代修理和清康熙、光绪年代的重建,直到民国在外部给宋塔披上了一件非驴非马的外套。千年塔史,复杂零乱,确定塔之建造年代,方可修理加固。他们将当时国内别的古塔结构及经济文化背景与此塔结合起来,考证出:“塔的砖身犹是当年遗物,应是重建于太平兴国二年。”故此次恢复,父亲尽量复其原有宋塔面目,多次带着施工的师傅们去苏州,参观经他亲临指点修缮的虎丘塔及罗汉院双塔等。

令父亲饶有兴趣的是此塔的结构。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发明了综合土壤力学和材料力学等使塔基础更坚固的方法,避免土壤荷重量大引起地面沉陷,足见古人已知上海土质松软的问题。父亲的另一可喜发现是,这座八边形的塔从第二层开始,内部就改成四边形的方室,每层依次掉转45度,壁体重量分布均匀,加强了塔的稳固性,这种设计是颇具思考和推敲的。

这次龙华塔修瓦当,父亲仿的是苏州双塔宋瓦当,滴水仿巨鹿出土的宋滴水,反璞归真,复其原貌;修理后的龙华塔,那八面七层的飞檐翼角,曲折的阑干,橙黄的塔身,屹立在黄浦江边,龙华镇旁,稍远的龙华寺和龙华公园静候着这位老衲,每当桃花争艳时,善男信女,远近游客都来一登此塔,一睹全景。对此,父亲怡然自得的神态是不言而喻了。

抢修松江方塔

1953年的岁末寒冬,家家围坐炉前取暖,父亲与戴复东、吴卢生、朱保良同赴松江县(时属江苏)调查古建筑。北宋熙宁(1068-1093)建的兴圣教寺塔是此次勘查的主要对象。塔四面九级,俗称“方塔”,今见是塔四周已覆为平地,九层砖塔耸立在断垣残壁中,仍给人简洁明快之无限美感。它虽建于北宋,仍袭唐代大小雁塔方形的旧法,父亲说是“宋塔中难得的遗构”。见第一及第九层严重受损,父亲建议:“应速抢修。”

1974年,父亲参与了兴圣教寺塔重建。本着修理古建筑须整旧如旧的原则,他虽选用了新材料,但不上漆、不涂料,仅敷防腐层,存木材本色,自觉:“做得尚未失体”,古塔又现千年雄姿。

为了陪衬方塔及公园,在塔的东北面建了一座大殿,父亲参加了这殿的工程。殿非平地而起,是从市内河南路桥天妃宫移建过来的。对此殿的历史,他了如指掌。它是清末苏州香山匠师贾钧庆师傅24岁(1884年)时主持建造完成的,贾钧庆勤劳耐苦一生,在苏南地区建造了大量建筑,与《营造法原》的作者姚承祖先生都是香山建筑的传人。父亲称移殿为:“一举二得,既保存了古建,又增加了公园内容,确是好办法。”名师出高徒,贾钧庆的儿子贾林祥有一手好艺,晚年供职于苏南工专,当时在该校兼课的父亲认识了他,又经父亲介绍,其师兄顾祥甫到同济大学建筑系工作。父亲对两位名匠事之如师,顾师傅老年手制的模型,依然陈列在同济大学建筑系,朝夕相见,倍思前人。

松江城外有八角七层西林塔,父亲说:“城外明构西林塔,结构谨言,可作江南明塔之典型实例。”塔下的塔射园借景该塔,惜已废,令我想起父亲1991年于龙华古刹下,构思凿池叠石、为招浮屠入园而设计的龙华塔影园,他说:“禅园之异于常园者,此园得之。”去年5月看到龙华新修整园林对外开放的报道,说是陈从周当年设计的,是张冠李戴了。父亲于寺塔间所留之笔是塔影园,暮年之作,构思新颖独特,仰视龙华塔,俯瞰池浮屠。听说父亲为其精心所书的墨宝,皆保存无失,前几年因造地铁要拆园,后经路秉杰、阮仪三二先生呼吁后,地铁绕道,园保了下来,诚望真园早日还其真态。

考证佘山秀塔

佘山过去林木盖山,古刹名园遍布,但近百年来面目全非,仅残存一座半山的秀道者塔,八棱七层。父亲言:“上海诸塔中以此为最美,有如当年西湖保俶塔一样的风姿。”

塔原属普照寺,寺当年被造教堂的法国流氓毁损,无从知道塔之建造年代、何人所造?父亲在阅吴梅村诗《九峰草堂歌》及《松江府志》注虎塔条时,终于找到了秀道者塔的建造年代,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云:“据此并证以塔之形制,其为北宋初时建无疑。”它与双塔、龙华塔属同一类型,比例则更佳,轮廓尤秀美。父亲屡次去佘山,在塔基下检得宋重唇滴水,图案极美,路秉杰曾细心测绘过,说塔下仍存普照寺一碑,然寺毁不复,憾也!

论定海清寺塔

1955年,父亲受江苏省文化局及文管会的委托,勘查连云港海清寺塔及孔望山石刻。四月的江北,春,姗姗迟来,柳抽新嫩,父亲未卸薄袄,偕朱保良一路清风北上,与南京博物院的蔡述传同赴连云港市作一周的古建筑调查。他们实测了海清寺塔、孔望石刻,新发现了明代建筑园林寺正殿等,硕果累累,尽兴而归。

海清寺塔又名“阿育王塔”。近一千年的风吹雨淋,冰封雪霜,塔仍岿然屹立于云台山麓,倒影历历于清清水库,为连云港引人注目的风景点。从遗址规模来看,父亲认为当时的整个布局是:塔位于寺前,对正中轴线上,其后有三间山门,额名“海清寺”;塔是按北魏旧法,置于山门内殿前,如洛阳伽蓝记所载的永宁寺,但与唐宋以后佛寺以殿为主的配置法不同。父亲说:“此塔建于北宋,其位置虽不在山门内殿前,然仍对正中轴线,不失为建筑史上佛寺平面嬗变中的一例。”

海清寺塔为南向八边形,九层高,约35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辟券门,外壁内绕以走廊。因塔身重量集中在不设券门的其余四面,日久天长,每当砖券一松,便有若干砖由上下坠,各面砖壁转角处相交的砖瓦互不相勾搭,体壁崩溃,现各层券门及转角皆有裂缝,部分内廊地面亦上下洞穿,东北部面砖全无,且微向该方倾倒,危在旦夕。父亲检查之后,建议马上修理,得到了省文化局及文管会的重视。

海清寺塔的建造年代众说不一,各执一词,只等父亲前来“盖棺定论”。据清嘉庆十六年海州志:“创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而塔的二层碑记有三石,西北一碑有年代:“时宋天圣丙寅四年(1026年),岁正月己卯合朔十一日,有布衣武陵子龚洞奇赞。”第五层东南面碑记:“天圣四年(1026年)起至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三(五)级内安佛像并碑文,天圣九年(1031年)二月三日碑记。”志书与碑文年代记载有差,取前者还是后者?父亲毅然决然,一理贯之,云:“该塔为北宋间遗物无疑,其施工开始在天圣四年(1026年),到九年(1031年)完成,而志书所记,时间上亦相差甚微,因此我们拿北宋赵祯(仁宗)天圣四年(1026)来确定其建造年代。”

旧地重游是十七年后的1972年,父亲补两次调查之得:“宋塔类多为砖木混合,即所谓砖塔木檐楼阁式塔,纯属砖结构者虽有所存在,而未若此塔之尺度大。”1974年,父亲接连云港市博物馆王其杰函,告之海清寺塔发掘石函一事,并从其座下的砖缝间出土若干铜钱及三个小铜佛,一个小铜兽,铭刻了施主名字及记年月日,一律为“天圣四年四月八日”。足见父亲于十九年前,勘查此塔之推理定论是准确无误的:“鉴定为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建,今复得此证,益坚前说之有证也。”

父亲1955年4月调查所写《海州海清寺塔与园林寺》载于《同济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同年海清寺塔即被列为江苏省保护文物,2006年升为全国重点文保。

淮安文通塔考

1972年9月中旬,父亲接江苏省博物馆函,偕秉杰、述传同赴淮安,勘查鉴定文通塔。这座屹立于淮安区旧城西北隅的古塔,那土黄中分层嵌灰的塔色,简拙古朴的塔形,当朝晖初上,夕阳红半时,装点着运河边的城貌,扣住了游者啧啧称羡的视线。然因文字刻记错综,增证建造年代之复杂,又是一例悬而未决、众说不一之“难症”,亟待父亲前往“诊断”。

父亲徘徊于塔周许久。观其外貌,塔为八边形,无塔心柱砖砌,存腰檐六层,底层较高,下部砖墙略内收,成七层之塔,塔顶比例与整个塔不谐和,经多识广的父亲说是修时加上去的,云:“以平面而论,已是五代北宋以来多边形做法。”塔还沿用着唐塔叠涩出檐的做法,他说:“尚延唐塔遗风,较唐塔在结构与平面使用上有所发展。”其塔不仿木构形式,是“尤存北魏迄唐砖塔出檐之做法。”故塔的外形较大,比其他宋塔凝重沉稳,塔内部的塔心柱宽畅,又是宋塔中的罕例,鉴于诸宋塔未及之优处,父亲概而论之:“此塔实为我国唐宋塔递变中重要实例,不能因其形式质朴而贬低其发展中之价值,因此就平面,外形与结构三者而论,应是宋代早期之砖塔。”

父亲再以书法对塔内的四块石刻剖析入微:碑一,是六层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张熙所书建塔记,碑二在五层;二碑文存唐人之风而凤毛麟角,父亲说:“为唐宋书法变迁中之过渡作品,不特书法佳美而已。”碑二碑文残缺,检文字有“兵火焚烧”,“成满到四级矣”等语,于父亲皆为是塔之确凿证据,言:“就书法论与前述之碑同一风格,则其为宋碑无疑。”尤可喜的是他又在残文中找到“国九”两字,言:“应同属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制。”至于第三块无纪年的元碑有语“楚州衙内……副将刘承嗣舍钱一贯”,父亲说:“从书法而论,尚承有宋代遗意,若系元碑,应是元代早期石刻。”而第四块清碑记:“唐玄宗景隆二年(708年)所建”,父亲遍及实物,却未从中找到任何唐制物蛛丝马迹,谓:“与实物形制不符。”然对此塔之易名,“当在明代”及“塔高十三丈三尺”(约44米)觉得可资参考。

父亲复按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张熙建塔碑所记,知其初为木塔,后遭兵战火烧,仅存塔基,北宋初建改此塔为砖砌。古代塔的施工技术及筹款进展亦如今日建筑工程,迟速缓进乃家常便饭。父亲以苏南苏北仅距千里,罗汉院双塔及龙华塔的建造年代与文通塔最接近,亦情之常理,要而论之:“其始建之年又无可考,因此定此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所建,似尚有所据了。”

有一份实据,说一句真语,他将此次考证撰文《淮安文通塔考》。这座淮安古塔能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又是与父亲七次量衣一次裁的剖析鉴定,有着不可或缺之相联吧。

复有苏州灵岩山宋塔、常熟方塔,及山西应县木塔、河南开封双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安徽宣城广教寺双塔……均留下父亲的足迹。“建筑只是土木结构,哲理孕藏两腿跋涉。”一个普通的文史中学教员,一个不曾进过建筑学府的自学者,后来能跻身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在古建筑领域造诣高深,不正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