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赵海银
清朝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有个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父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第一种只会生,不会教……第二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是100多年前鲁迅的观点。如今,这个思想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公交车上的抢与让
章宜娟
若干年前,我随好友A君及其女儿英子一起乘坐公交。车厢座位已满,但不拥挤,我们便在靠窗的扶手处站立。英子长得矮小,踮着脚尖勉强能够着座椅角上的拉手。
一站过后,边上的中年乘客起身准备下车,顺便对A君说:让孩子坐吧。A君边欠身致谢,边问:英子你想坐吗?就在这时车门开了,冲上来一对祖孙,耳边传来一位老太太的大声叫嚷:“囡囡,快去抢到那个位子,侬坐上去!”只见她的大块头孙儿一个箭步,硬是从英子的侧面冲撞过来,一屁股坐上了椅子。A君和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见那位老太太喜形于色地说:“阿拉囡囡真活络。”一旁的我还以为这个胖孙儿会将座位再让给他的奶奶(或外婆),可结果令我愕然:胖男孩全然不顾周边,对着老太太说我要喝水,要吃香蕉……一阵折腾后,终于安静了。A君问女儿:“我们还有两站就到了,你能站着坚持到下车吗?”英子的回答声稚嫩但响亮:“妈妈,我能站的。没有关系,你不是教育我要学会谦让吗?”我不知道座位上的胖男孩是否听见,也不晓得那位老太太会作何感想。出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小孩,品行差异之大,令人深思。
“不学礼,无以立。”礼让谦和是我们祖先传给炎黄子孙的基本品德。公交车上英子和胖男孩的一抢一让,让人看到了当今社会孩子们在品德表现上的不同境界。父辈或祖辈是孩子来到世界上的首位老师,是孩子早年的德育“导航”。为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家长首先滋养好自己的精神素质,教会孩子以德养性,并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彰显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美育,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
林筱瑾
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历经15年,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德、智、体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而美育——成功教育的一种,虽不是主课,但这门副课却着实影响着人的一生。目前国人普遍步入小康,物质上无忧,对于年幼孩子最直接有效的美育方法,不妨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如住宅装饰简洁与收纳有致,营造优雅的阅读环境,有助于从娃娃时代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购买生活用品时,在能力承受范围尽可能选有设计感的物品,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孩子的美学认知度。
美,无处不在:经典的音乐和绘画,悦耳养眼养心;商场和广告里的新品,令人流连忘返;四季更迭的物候和自然地理,更是令人膜拜。在博物馆、展会、书市这些汇集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精华内容之地,可以熏陶出美的初心,甚至回归旷野,去享受真实与纯粹的自然之美。还有另一种美,人类语言的含蓄儒雅、举止行为的正直高尚,则更是映射出一个人精神的美好。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语,因此向德艺双馨的智者学习,方能辨是非,识得美丑,达到身心俱美的崇高境界。
美育,像场没有终点的赛跑,随着修炼积累、阅历的加深,“美”润物细无声,由外而内地融入身体,长成个体的一部分,也自然形成个人的精气神。在笔者看来,作为孩子最初美学助跑员的家长,更应当与时俱进,从我做起,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这样方有底气为孩子提供一片丰厚的精神沃土,为之剪枝、塑形、驱“虫”保驾护航,看他们长成一棵棵奇美且挺拔的树,再一起携手不断向上。
培养“能养活自己的大人”
龚伟明
最近与几位老同事聚会,聊起在孩子们中流行的“内卷”“躺平”等网络语,感叹无非就是在工作生活压力下,他们不同的生存能力的体现。由此我认为,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身为父母的我们,确实不可用刻板的价值观,或者家长的想法替孩子思考未来,能够尊重孩子的天赋,进而淬炼他们的“生存能力”,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生存下来。
“不躺平,不是啃老族。”我家儿子这方面表现,我得以发出安心的赞叹。
儿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及至大学,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有越俎代庖,用“不要这么做,不准那么做”的方式管教孩子。我们明白“适合自己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道理。儿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管处于何种状况,读书还是工作,让他拥有“靠自己的头脑去做喜欢的事的能力”。这几年儿子在家涂装手办模型,尽管在圈子里已获良好口碑,但他不满足,有危机感,去年又在线上学了树脂雕塑技术,正踌躇满志,设计自身发展的蓝图。
我十分赞同这句话:看出孩子真正的特色和长处,是父母的责任。没看出孩子特色和长处的父母,只能说父母没有尽到培养的责任。
几位老同事同意我的观点,觉得确实应提升他们的“交往”“思考”“表达”“洞察”“判断”等能力,综合培养提高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
总而言之,做父母的应该仔细观察孩子从小到大的举动爱好,找出他们的拿手本事,真正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养活自己的大人”。
拯救“绿豆芽”
周伟民
儿子生下来四十天查出“先天性心室间隔缺损”,从那天起,我们对儿子其他方面就没有了任何奢求,只求他身体健康。
专家说,先天性的缺损,很有可能在后天自愈。给我们在新华医院安排了三年随访,每三个月一次。在第三年的最后一次随访,医生拿着片子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儿子的缺损长好了,先天性心脏病的帽子摘掉了!”
这个消息对于当时的我们,自然是天大的喜讯,我记得当时是把儿子扛在肩膀上回家的。但是,毕竟先天不足,儿子病怏怏的,有气无力,胃口也差,两只手臂细细的,皮肤苍白,邻居大妈都叫他“绿豆芽”。
于是,“拯救绿豆芽”,就成了当务之急!我年轻时崇尚青年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武术、健美、游泳都练。除了平时每天教儿子一些简单的武术基本功。首先想到的是游泳。从小学开始,每年暑假儿子都跟着祖母去南京两个叔叔家过。我关照小弟媳,把儿子交给单位游泳池的教练,至少让儿子每天游一小时。果然当年就有效,儿子黑了,身体壮实了不少,尤其是胃口大开。到了初中,儿子在学校的绰号已经叫“胖子”了。
高中在上海中学住校,我们基本就散养了,暑假他也不回家,住在同学家,自己组织了一支篮球队,四处去约别的学校篮球队,据说还在暑期中学生篮球联赛得过名次。看着儿子健壮的身体,我们也就放心了。
现在经常听说孩子在夏令营晕倒,还有年轻人猝死的,都是忽视体育锻炼的结果,“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而体质的健康和强健,则是人一生的基础!
身教女儿爱劳动
费平
女儿从小生长在我与妻沪苏结合的环境中,她传承着母亲种田人的勤劳与父亲从小当家理财的基因,稚童期就会自己洗脸、帮爷爷擦汗、学妈妈扫地、剥毛豆等。然而随着大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的骄懒慵怠之脾性也渐渐显现,上学之后除了做作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基本与她无关。
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采取对策,要把她引到爱劳动的好品德上来。当然,要影响她,首先我们自己须亲力亲为去身教。比如每天起床我们收拾房间,也要求女儿整理床铺、书桌;星期天叫她与我们一起擦窗拖地搞卫生;她的袜子、内裤等小衣物都让其自己洗;还有热牛奶、煎荷包蛋甚至煮面条等简单的厨艺都让她完成。女儿喜欢吮螺蛳,于是买回来的螺蛳有意让她剪。
如今,成年的女儿生活技能基本不用我们操心,有时老伴欲宠她想代劳,也被我制止。工作后女儿常出差或去旅游,行李箱都是她自己拿,无须我们接送。那次家里装修,一些建筑材料卸到楼下,见送货者一人在搬,于是休息在家的女儿便主动与我一起相帮把货物一捆一捆搬至三楼……
人们常说某某事物要从娃娃抓起,这里面有一个家长怎么抓以及自身怎么做的问题。你自己为孩子作出榜样才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作用,而不是用打骂来强制其就范。拿我和老伴来说,我俩的经历早就拥有了“家长执照”,因此在严厉管教孩子不做“巨婴”方面方能得心应手。再说,学校的教育以文化课为主,德、智、体、美、劳等须家长承担大部分。因此,你做家长的资质“合格”了,才能名正言顺“上岗”指导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