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振
虽然这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件往事,但它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1987年的一天,我因工作需要,写了一篇关于我国某大宗出口农副产品因供大于求而在国际市场出现严重滞销的稿子,为了将此信息尽快通过中央媒体在全国范围报道播出,及时引导国内农村养殖业合理调整生产布局,我给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打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名叫赵赫,彼时,他已在经济频道担任编辑和主播。通过电话沟通后,我如约带着稿子和盖了公章的单位介绍信去位于复兴门外大街2号的央视大楼找他。虽然此前素未谋面,但那张荧屏上已熟悉的面孔,让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赵赫热情地接待了我,相互自我介绍后得知,我俩是同龄人,当时都年方二十五六,又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和赵赫一样,小时候也爱好播音主持,在小学和中学,我在学校广播站还担任过男一号播音员,每逢学校举办文艺演出或运动会,我都担纲男生主持人,不过,我无缘走上专业播音主持人的道路。这次,见到了赫赫有名的赵赫本人,给我的印象,与其说他是一个头戴光环的央视节目主持人,不如说更像是一个一见如故的朋友,随和、朴实、谦逊。
当天晚上八点的黄金时间,赵赫就在节目头条把稿子全文播出了,后来几天又多次重播。报道播出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快,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过问下,国内各地盲目扩大生产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逐步缓解了库存大量积压的局面,一路下滑的出口价格得以企稳,尤其是对于大量政策性库存所占用的巨额银行贷款,国务院出台了挂账停息、中央财政负担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切实保护了广大农民养殖户的利益。此后,赵赫又采播过我写的两三篇稿子,但我都是通过传真机发给他的。不久,我被派驻海外工作,此去经年,我们再未联系。之后,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一直在默默关注着赵赫,经常在电视上观看他主持的名牌栏目《经济半小时》和《3·15晚会》。每次看到他,就像看到一位老朋友那样感到亲切。我喜欢他沉稳大气自然的主持风格,一如他的为人。我觉得他跟几十年前我们初见时没什么变化,仍是很年轻帅气的样子。可是没想到他刚从主持人的岗位上退下来不久,新年伊始,旺盛的生命就戛然而止,令人痛惜不已。
赵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他的赫然人生之火也过早地燃尽了他的生命,但是,广大观众永远不会忘记他。“何处哭故人,青门水如箭。当时水头别,从此不相见。”谨借唐代刘商的这首诗,寄托我对赵赫老师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