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丽娟
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我自幼便熟读古诗词,唐诗宋词对我长大之后喜欢读诗写诗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诗歌的音乐性又使我渐渐迷上古典民乐,其中,《阳关三叠》常听不厌,该曲代表了隋唐时期我国杰出的音乐水平,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歌词为诗人王维为送友人去关外所作,原名《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个地名,故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王维以清新真切的手法描写“柳色”“客舍”,借景抒情,在人们面前呈现出朋友惜别的画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送别歌,我们仿佛看到古时一对老友相视无语,品竹弄丝。全诗情真意切,情谊绵长,节奏韵律富于变化,且适合筵席抒发情感,是以琴歌流传。后不知何故,到了宋代几近失传,随后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明代谢琳编的《太古遗音》(1511年)中亦有记载,曲谱则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年),后几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
乐曲分为三大段,采用“三叠”结构,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从音乐角度说,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曲式反复,意境深远,与诗媲美,《阳关三叠》因此闻名于世。全曲曲调优美,舒缓缠绵,款款深情,把诗里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升华到一个更加深邃、纯净的境界,那反反复复的一调一式,非但不给人单调重复之感,反而把人带入错落有致、弦外有音的深远意境中,离别是苦涩的,当人们在慢慢品味、咀嚼之际,那平缓如歌的行板,时而低沉时而激越的旋律,那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弦音,丝丝入耳,声声扣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