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雪游龙”活了 场馆生命力,是赋予它更多可能
第21版:从08到22向未来 2022-02-20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主设计师张玉婷——

场馆生命力,是赋予它更多可能

张玉婷在“雪游龙”赛道首次制冰现场

鸟巢文化中心 孙海霆 摄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的主设计师是80后的上海人张玉婷。这条蜿蜒盘踞在延庆小海坨山的游龙,是北京冬奥会体量最大的雪上竞赛场馆。不曾想到,这份中国建筑设计的骄傲,源自一位年轻人。曾为北京夏奥主场馆鸟巢做改造设计的张玉婷说,自己仍在不断观察,去思考自己的作品——在“雪游龙”身上赋予的生命力,未来将为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鸟巢到游龙

张玉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建筑工作室的建筑师。这个团队,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留下自己的印记。李兴钢是“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夏奥会那年,张玉婷正好进入这个团队。会后,“鸟巢”的可持续发展,她主持了志愿者之家的改造设计。

“那是在鸟巢北区,原本给志愿者休息用的大厅,后续将它改建成带有下沉景观庭院的文化交流中心,有开放式多功能大厅,还有两层餐厅,让鸟巢的空间能再次利用,带来更大的效益。”张玉婷说,现在鸟巢文化中心承接了展览、发布会等许多文化活动。

14年后,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这回,摆在张玉婷面前的,是从选址开始的一整个系统的工作。“之前全世界共有16条雪车雪橇赛道,但没有一条情况是相似的,因为每个地方的气候、自然环境和城市条件都不相同。”她和团队从无到有,要让白纸上的这条游龙真的匍匐在高高耸起的小海坨山上。

南坡解难题

如果你了解一点雪车雪橇场馆,就会发现,“雪游龙”是建在南坡的。这本是赛道选址的大忌——面南,意味着日照。日照,就可能破坏冰面。“雪游龙”难道要变成雪容融?

之前唯一一条建在南坡的是都灵冬奥会的雪车雪橇赛道,但因为和当地的滑雪场、度假村都离得很远,相对孤立,无法引流。赛道现已停用,另做改造。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延庆冬奥村、山地服务中心以及当地的村落都在小海坨山的南坡,考虑整个赛区设施后续发展需要的联动反应,“雪游龙”可不可以留在南坡,抱团而居?

解这道难题,中国设计的智慧和中国建筑的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张玉婷团队的设计方案,是在赛道上方建单边悬挑木结构的遮阳棚,来减少阳光辐射。这样一来,不仅消除场馆面南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提供了很多新的功能。“比如,这里离开冬奥村非常近,运动员来场馆很方便。”训练比赛之余,张玉婷看到运动员会在步道上晒太阳,“通过设计我们将问题解决了,而且从使用上看,还是很成功的。”

最大螺旋弯

前前后后,张玉婷在“雪游龙”的设计上投入6年时间。这6年里,她与来这里测试、训练的雪车雪橇运动员都很熟悉。上海跨界跨项的雪车运动员邵奕俊说,这条“雪游龙”带给自己不一般的体验,特别是位于赛道咽喉位置的11号弯,“能在380度的弯道上滑行,那种感觉太震撼了。”

这个直径54米的螺旋弯道,相较国外一些赛道虽然也有回旋弯,但直径小、冰面窄,而“雪游龙”的11号弯将冰面放宽,运动员过弯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滑出不同的轨迹。

“过我们这个弯一般会有多次起伏。有的选手会选择安全通过,起得稍微缓一点,最后下弯时有个俯冲。但高手会选择更具挑战的路线,让车获得更大的加速度。”张玉婷解释,如何处理这么大的一个回旋弯,对运动员是新的挑战,而且,雪车、雪橇和钢架雪车三个小项,在这个弯道里的滑行轨迹、想控制的路线都不一样。

西天取真经

最初得知张玉婷主持“雪游龙”设计时,场馆赛道及制冷系统设计来自德国的戴勒先生看着这位年轻的姑娘,颇有些吃惊。这座场馆在国内没有前人经验可循的,相关运动协会也没有提供清晰的规范来供你参照。但张玉婷清楚,有些准则是必须遵循的——充分尊重体育项目的设计逻辑,而不是为了造型去设计场馆,“我们的场馆是面向体育竞技的需求,如何能给运动员带来好的加速度,在他们身体负荷达到极限时如何给他们喘息,然后再一次加入到更强的加速度里去。”

尽管要在白纸上绘出蓝图,但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张玉婷也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她说,李兴钢就是在自己相仿的年纪担任鸟巢中方总设计师的,这多少有些传承的意义。

创意为大众

就像鸟巢文化中心成为北京新的文化地标一样,张玉婷也期待,在冬奥会结束后,“雪游龙”成为冰雪运动休闲的一块胜地。

张玉婷透露,“雪游龙”除了出发区1和出发区2,还有一个出发区3,海拔较低,就是为了以后供青少年选手训练用的,“这跟滑行的原理有关,赛道越低,加速度越小,适合初学者体验。”

在螺旋弯的北侧,建有一个出发平台,那是专属后冬奥时间的设计。无论你有没有基础,坐进雪车,从11号弯往下,经过五个弯冲至收车平台,这一段的加速滑行,可以由专业舵手带着体验,新奇,刺激,但整个过程是比较安全的,这是“雪游龙”增添的独特功能。

滑完雪车,来到场馆二层的餐厅用餐,会发现,原来赛道就在脚下。“之前,没有一条赛道是从这么大体量的房子下面穿行而过的。”说起这份设计的巧思,张玉婷有点兴奋,“这会是一个特别刺激的瞬间。这个体量也是为赛后的运营考虑,这里可以提供场馆管理人员住宿,或者发展成一个奥运主题酒店,减少运营成本,让场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特派记者 金雷(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