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发现生活光芒  携手热血向前
第3版:新冬奥/北京冬奥会特别报道 2022-02-21
北京冬奥会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发现生活光芒 携手热血向前

本版图片 特派记者 李铭珅 摄

环内环外,中国精彩。

人前人后,情深意厚。

场上场下,通达自信。

昨晚,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九金中国,金牌榜第三,创历史最佳。中国为奥林匹克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鸟巢的花火,映红每一个人的脸,也印入每一个人的心。绚烂过后,北京冬奥给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1 奥运冬季项目 原来可以这么精彩好看

奥林匹克的历史篇章,北京冬奥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竞技上,各国运动员挑战极限,速度滑冰、短道速滑项目,世界纪录、奥运纪录屡屡被改写;大跳台、坡面障碍技巧赛场,动作难度纷纷升级,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很多人感叹:“冰雪运动原来这么好看”。冬奥的魅力,得到充分关注;冬季项目的潜力,获得更多提升。

夺目成绩的背后,是北京冬奥会先进的场馆条件在助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铺设1.2万平方米的整块冰面,温差不超过0.5℃,“最快的冰”由此在运动员脚下诞生。带着8项奥运新纪录和1项世界新纪录,“冰丝带”一战成名,书写奥运竞赛场馆的传奇。还有首钢大跳台,这座由废旧钢厂升级改造的永久性跳台场地,设计出众的运动轨迹,助运动员在空中画出最美丽的弧线。能如此幸运地拥有首钢赛场,冬奥选手们感叹:在这里比赛,将成就一部史诗。

2 鸟巢小小火炬 疫情下点燃全球人的希望

惊喜不止来自场上。场下,运动员们为冬奥村的舒适、周到以及科技含量所折服,纷纷拍下视频,将快乐传递给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这里有他们最爱吃的水饺,有他们舍不得起身的零压力床,还有人见人爱的机器人服务员。告别之际,大家纷纷许愿,希望还会再来北京。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由衷感谢北京冬奥会作出的贡献。因为,这是全球疫情背景下,唯一如期举办的体育盛会,为今后的世界大赛,找到了有益借鉴。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践行承诺。许多人不知道,从去年10月5日的国际测试赛开始,北京冬奥组委的指挥中枢,已连续工作138天。每一天24小时,多层级、跨领域的运行保障团队,勤恳敬业,确保冬奥会顺利进行。正是因为安全安心,才有精彩圆满。各行各业中国人的无私奉献,助力奥林匹克圣火得以接续,鸟巢的小小火炬,点燃全世界的希望。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北京冬奥会也展现中国的好客之道。借这座舞台,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完成一次次成功的传播。开幕式上,外国友人感受二十四节气的诗意盎然;闭幕式上,折柳惜别是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带着二次元画风的吉祥物冰墩墩,更是成为所有人的宠儿。应邀出席的多国首脑,积极参与的运动员、教练和各国代表团成员,加上全球21亿人次、创冬奥收视纪录的数量,远方来客为东道主简约大气又不乏浪漫的气质所打动,闭幕式上,巴赫用中文连道四次“谢谢”,中国让奥林匹克“大家庭”在疫情之下放心欢聚、自信展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中国的“朋友圈”也正在迅速扩容。

3 简约却不简单 以中华文化为凝聚力向未来

赛场内外精彩纷呈的同时,中国热衷办好一届简约的奥运大会。开幕式上质朴的点火,正是东道主与世界从容平和的对话。北京冬奥会的场馆,一部分由夏奥会的改建而来;另一部分,则将面向大众,延续自己的生命。那些在密林深谷中诞生的建筑,都把未来的生长融进自然。雪上项目体量最大的竞赛场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辅助用房立面将挖出的石头处理后回填,让它们长回场馆身上,赋予一次新生。云顶山坡3万平方米的临建服务场馆,一大半将变回木板,管材,结束租期后服务下一个客户。这简约而不简单的背后,是大国风范,是强国胸襟。

闭幕式上,中国运动员自信、洒脱的笑容,传递着体育强国的风貌。今天,他们更珍惜与对手的情谊,携队友的共进。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为队友的失败而痛心,也为其他选手的失利而惋惜。谷爱凌夺冠后上前与对手的拥抱、单板女将邱冷掌心上写着的“老武加油”……新冬奥,有着一次次的心感动。第一次站上大跳台的女孩荣格,更是对着镜头喊出“爱你们”的宣言,有太多张青春的中国面孔,她们的可爱、自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新冬奥,星闪耀。中国这年轻一代,依靠的不仅是科研、医疗的助力,更是一颗融运动为生活的平常心。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能够达成,正源自这样的体育观、世界观。

北京冬奥会的圆满成功,属于奥林匹克大家庭,属于全世界冰雪健儿,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因为,我们早已不单单扮演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角,而是站起身来,热烈拥抱自己的梦想。就像一名志愿者说的:冬奥会要结束了,我的人生旅程才开启。感谢奥运,感谢祖国,让我发现生活的耀眼光芒,从此热血前行。

年轻人说得真好。是的,正是在我们这个新时代,才造就了冬奥的这些新景象、新观念,铸成了更多新力量、新突破。

今天,让我们用中国的方式折柳惜别冬奥,让我们用奥林匹克的精神、用中国强大文化的凝聚力,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世界道珍重、共携手、向未来!

特派记者 金雷

(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