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新突破  冬奥风中国范
第7版:新冬奥/北京冬奥会特别报道 2022-02-21

新突破 冬奥风中国范

更团结

更精彩 本版图片 新华社 发

特派记者 厉苒苒

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突破了体育与其他领域的壁垒——奥运会,是体育的盛会又不仅仅专属体育。

精准防控、闭环管理,中国式赛事防疫为未来国际大赛的举办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以冬奥风托起中国范,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冰雪热催生冰雪经济,体育产业的发展未来大有可为。

新冬奥,向未来!理念之新、融合之新、趋势之新,北京冬奥会上,一个个新突破的背后,传递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大国风范。

文化浸润

如果要评选本次北京冬奥会的第一网红,那非吉祥物冰墩墩莫属了。因为喜欢冰墩墩而在中国走红的日本电视台记者辻冈义堂,是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被中国文化元素“圈粉”的外国人之一。被人亲昵称为“义墩墩”,辻冈义堂说,自己喜欢冰墩墩的最大的理由就是“它很治愈。每次看到都会觉得无比幸福。”

将大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相结合,呈现出“元宇宙”级的特色。推出相关电影,借助现代科技让冰墩墩活了起来——丰富的文创产品开发以及IP的打造,更赋予其更持久的生命力,成为“国潮”崛起的又一个生动样本。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体育是绝佳的语言,奥运会则是最好的载体。

从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到闭幕式上的十二生肖;从惊艳全场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到颁奖典礼上礼仪人员穿戴的“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从美轮美奂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一系列中国元素讲述着匠心独具的“东方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圈粉”世界。让人明白,中国的,也可以是世界的。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成功“出圈”海外,一方面是中华文化为全世界提供的东方审美和意趣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华文化给世界提供的更多可能。

北京冬奥会,突破的,是人们对奥林匹克概念的一种固化思维——奥运会,其实也是文化的竞技场。讲述着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风采,北京冬奥会通过文化浸润,传递出大国自信。

带旺经济

通过云直播,身处闭幕式现场的记者也能看到东方明珠脚下,冰飞扬冰场热热闹闹的冰上场景。SNOW 51滑雪训练中心里,这几天报名体验滑雪的人数屡创新高,体坛偶像效应为冰雪运动培训机构带来活力。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后,冬季运动相关产品销量猛增,中国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上“滑雪教程”等相关搜索量成倍增加,开幕式上各国运动员身上的羽绒服也登上网络热搜。中国市场已成全球冰雪运动装备制造商的竞争焦点。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长的滑雪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到2025年,这一数据有望突破万亿规模。比如,曾经一入冬连出行都困难的河北崇礼,如今建起了7座大型滑雪场,冰雪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捧起了“雪饭碗”,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仅仅满足于只作为竞技体育的观众,更多的人渴望亲身享受冰雪之美、体育之乐,读懂“奥运精神”,享受“奥运财富”。从经济产业效应角度来看,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个催化器,还是一个试验场,更是一个多产业的未来投资风向标。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数字人民币。在北京冬奥会的各个环节,数字人民币已落地35.5万个冬奥场景,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等全场景覆盖,再一次展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数字货币方面的领先水平。

还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清洁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赛事服务车辆占比超过85%。更值得关注的是,氢能源在北京冬奥会的场景应用,将会加速点燃氢能源的市场投资热潮。

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激活了中国的冰雪经济,让冰雪运动不仅成为一项体育运动,更成为了一个现代产业。赛场内,北京2022年冬奥会精彩纷呈;赛场外,冰雪运动热情高涨,冰雪消费火热升温,冰雪产业在低碳技术、数字科技的驱动下正蓬勃发展。乘着冬奥会的东风,冬奥+、冰雪+的强大的经济溢出效应正在显现。

破冰团结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体育大赛都面临“安全”考验。奥密克戎毒株肆虐全球,其传染性远胜往昔。

打造了一个足够安全的闭环,通过高效得力的防疫机制,北京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安心参赛的环境。整个冬奥期间,冬奥闭环内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点赞,巴赫在发布会上表示,对北京非常满意!“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非常成功,差不多是0.01%的阳性率,可以说是全地球(整颗星球)当中最安全的地方,或者最起码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安全又充满弹性的环境也让运动员感觉很舒适,荷兰速滑名将克罗尔直言:“如果只有一个国家(地区)能(在现在这种情形下)举办冬奥会,那一定是中国。我们应该庆幸冬奥会在这里举行。”在他看来,在保证防疫安全和给予运动员一定的自由之间,组委会找到了很好的平衡。

为疫情之下的世界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大型赛事的举办模式,用中国效率中国模式突破疫情带来的种种不利,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用行动作答。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一场疫情防控下场馆运行的‘破冰’之旅。这也是我们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新贡献。”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部长姚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疫情防控让彼此之间必须存在安全距离,但心与心之间的共振从不需要空间上的靠拢。

开幕式上,晶莹剔透的五环从迸裂的冰块中升起,让世界惊艳。以奥运“破冰”,打破隔阂、互相理解,闭环之中,奥运选手用行动演绎“更团结”。

当苔丝最后一跳失误,跌坐在雪面上痛哭的时候,获得冠军的谷爱凌和铜牌得主玛蒂尔德·格雷莫走到苔丝身边,安慰这名去年初痛失父亲的法国姑娘;冰壶混双循环赛后,中国选手凌智、范苏圆将两盒冰墩墩徽章赠予美国选手佩辛格、普利斯,双方友好合影,互道珍重;当徐梦桃四朝终于圆梦时,是输掉比赛的对手、美国队的空中技巧团体赛冠军考德威尔第一时间与她热情相拥,她说“桃桃,我为你自豪。”……这一幕幕证明,赛场上的激烈竞争,与赛场下的团结友善,可以一同实现。

奥运,让更多人看到了体育凝聚人心的力量——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运动员们比谁都更理解“更团结”的意义。北京冬奥会上,有太多和金牌、领奖台无关的故事和感动。这种团结向上的体坛精神必将激励更多人。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不同的雪花却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冬日图景——正如北京冬奥会那朵由全世界小雪花汇聚而成的主火炬台雪花。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唯有团结合作,一起向未来,才能共同建设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