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从苏州相城区的家中出发,乘坐23分钟高铁到达虹桥商务区的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班,这样的跨省通勤对于软件实施工程师王建伟,已成为常态。
王建伟是东北人,前些年随妻子在苏州落户。为了方便通勤,夫妻俩在苏州北站所处的相城区安了家,因为这是与虹桥商务区距离最近的地级市高铁站。按照交通部门规划,2023年苏州轨交S1线将与上海轨交11号线实现“无缝衔接”,苏州10号线、上海17号线和嘉兴3号线还将在长三角示范区江南水乡客厅“握手”,实现三地轨道交通的贯通互联,沪苏湖铁路预计2024年开通。王建伟欣喜地看到,苏州和上海将越来越近。
一个人的生活故事也许很细微,却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缩影。
一年前,国务院批复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基本建成;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面建成,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昨天,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启动建设一周年之际,一份成绩单数据亮眼: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GDP)达到2.58万亿元,以占长三角三省一市不到2%的面积,贡献了区域近10%的经济总量。
数字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但很多时候,更重要的东西隐藏在数字之下。犹记一年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个提法成为媒体报道焦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之后一种全新的开放形态,在全国开放格局中将发挥独特作用。
什么是全新的开放形态?一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让人们在探索中有了更深的理解:虹桥不仅是上海的虹桥,也是长三角的虹桥,更是世界的虹桥。
过去人们常说的开放,大多是对外的。虹桥的开放,却是双向开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横跨长三角“经济黄金轴线”,覆盖沪苏浙的14个区县,形成了“一核两带”的功能布局,这7000平方公里土地上,既有综合交通枢纽,也有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既有进博会大平台,也有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这里不仅面向世界,也面向国内,以扩大对外开放来深化对内开放,成为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虹桥的开放,也是制度的开放。“一核两带”本身就立于深化改革的潮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设立,更是围绕破解制度瓶颈,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创新举措,激发区域发展的澎湃动力。一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已落地26项,涌现了一批实践创新案例。比如,长三角“一网通办”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先行先试,不断深化“一核两带”间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也已落地99项,落地率超过95%,一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实施,一批功能平台持续赋能提升,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开工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显示度、带动力显著增强,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虹桥力量”。
虹桥的开放,也是区域协同开放的创新探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都市圈将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理应打造成为“同城效应”的重要门户,建设宜居宜业的典范。在这方面,依然有许多瓶颈需要突破。比如,中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传统做法是根据行政管辖边界范围来进行规划建设,如何在资源配置、基础设置、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跨省协调,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需要进一步突破的难点;又比如,在产城融合方面,在现有体制下,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如何从户籍人口过渡到常住人口,都需要进一步的制度设计。
如何答好大虹桥“开放题”,未来还需各方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