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沈逸
俄乌冲突可能成为数字时代国际安全危机的又一个典型案例。相比之前而言,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冲突双方,尤其是支持乌克兰的欧美国家政府以及主流媒体,实施系统性认知作战行动的新场域。美西方国家、持特定立场的非政府组织、形形色色的非国家行为体,系统性地展示如何运用西方意识形态——媒体霸权,在全球舆论场进行信息操控与认知塑造的战略行动,让各方对认知交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单向度信息流动
认知交战的第一步,是构建单向度的信息流动场域。具体来说,就是用行政指令、国内的政治正确氛围以及关系网络,系统性地阻断俄罗斯政府官方账号及主流媒体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声渠道。
具体操作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是通过行政法规,由监管部门通知媒体运营平台,阻断、封堵甚至删除发布有利于俄罗斯信息的机构和个人账号;另一种是通过修改平台运营规则,让不利于俄罗斯的非合规信息,包括仇恨言论甚至虚假信息,在平台上获得单向度穿行的权利。
社交平台脸书的母公司“元”公司在内部工作电子邮件中就公开指示,允许那些违反平台反仇恨言论规定,但不利于俄罗斯的消息通过审核、有效发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利于乌克兰的信息,比如乌克兰与新纳粹之间的关联、乌东地区的人道主义问题,则无法在平台上通过规则获取推送和流动。
有利于冲突一方
认知交战的第二步,是形成有利于冲突一方的叙事结构,通过选择性地使用国际法法条中的字眼和段落,按照美西方政府的主观理解构建阐释框架。在这部分,美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西方主流媒体,以及政治认同上被西方软实力和公共外交完成认知重构的非西主体共同完成的。
其中最典型的是两个现象:一个是“危机暴发户”——一夜之间成为美西方媒体“新宠”的关键词“领土和主权完整”以及“国际法”。对比可以发现,美国1999年轰炸南联盟、2003年入侵伊拉克时,美西方媒体均表现出高度“自觉”。如今瞬间转型成为国际法与和平的坚定爱好者,全然不顾转型多么突兀。另一个是系统性地重新定义北约属性,将这个美国主导下从冷战遗留下来的军事同盟,渲染成爱好世界和平、人畜无害,有关俄罗斯的论述则朝着妖魔化的方向大步前进。
对动态信息矫正
认知交战的第三步,是对动态信息的矫正与规训。在这方面,美西方媒体收获了前期通过软实力以及发达的关系网络在全球预置的战略同盟力量的支持。这种支持的一个隐秘表现,就是在“事实核查”类网站中出现内嵌立场的辩护性核查。这些核查客观上有利于推进反俄情绪,或者因为核查者主观上认为其不利于乌,而在事实核查过程中遭到另类对待。比如,核查者会以“无切实证据支持该官员是以官方立场发表以上言论“等表述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帮助更加有利于特定立场的信息传播。
整体上看,俄乌冲突已经形成军事、政治外交、金融经济以及网络认知等多个交互影响的场域。
当然,最终决定冲突走向的,是在更客观而非主观的场域,如军事上的胜负得失、政治外交上的协议和政策、金融经济领域的各种举措,但主观的网络认知领域的交互仍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认知领域的力量分布往往与现实错配。一如此前在全球范围普遍出现过的那样,最终当客观世界的事实发展戳破了主观认知构建的泡沫,最先发生的大概率不会是对幻灭的主观认知的反思,而是面对挫折的愤怒宣泄,进而成为俄乌冲突的衍生性二次伤害。这应该成为我们负责任地认识和理解俄乌危机后续发展,并做好应对准备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