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女士在褚护士长护送下回家
3月,上海,疫情牵动人心。加速社会面清零的目标之下,一边是因配合筛查而进入闭环的医院,另一边是接受封控管理的居住区,生活节奏难免被打乱。尽最大努力保障好在院患者和封控区居民的医疗服务,也是申城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不变的承诺。于是,在医疗机构和封控区域之间,社区志愿者、医务工作者们建起一条条“绿色通道”,解决市民就医难题。
为了一句“母婴平安”,他们付出了什么
产妇带着新生儿出院,全家没人来接,竟是护士长亲自护送回家的。这样的事,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正所谓“疫情改变生活”,这一幕就发生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日前,怀孕39周的蒋女士因为妊娠期糖尿病而入院待产,丈夫也陪在身边。深夜的一个电话,让夫妻俩慌了神。“我们公司班车的司机师傅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我被判为密接,我的老婆就要生了,怎么办?”丈夫说。
“别担心,我们来想办法。”一句安抚胜过千言万语。病区火速制定了防控预案。按照要求,两人就地隔离,住进单间病房。突发情况让蒋女士心理压力大增,血压升高,情绪不稳,经过情绪疏导后,她还是出现了异常情况,需要马上剖宫产。在医院产安办、院感科、护理部、后勤科以及麻醉科的共同协作努力下,蒋女士被送入了隔离手术室,很快,宝宝就顺利出生了,母婴平安。
不过,由于家人们被判定为密接、次密接,均无法接她出院。病区褚护士长自告奋勇,护送产妇和新生儿回家。蒋女士感激不尽,一条感谢微信也让医护人员感到暖心:“感谢你们一直守护在我身边!你们的专业让我们放心,等解封后我们再带着宝宝来感谢各位!”
家住虹口江湾的一位孕妇,不仅小区被封,产检医院也进入了闭环,令她和家人一时间慌乱又无助。13日是她的预产期,120救护车将她转运至上海四院。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直接带她“穿越”封控区,入住早已准备就绪的隔离房,顺利生下一个男宝。
为了一场“生命赛跑”,他们承担了什么
“暂停门急诊”“暂停核酸检测”“开放门急诊”“开放核酸检测”……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防控压力极大,本市的医疗机构也“如履薄冰”,开开关关的通告发了不少,这般“折腾”不为别的,只为在安全前提下,尽可能维持医疗服务,减少患者的等待,减少就诊的阻碍。医院闭环,医疗服务不断线,这是承诺,更是坚守。
3月9日深夜,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布公告,医院又一次吹响了疫情防控闭环管理的战斗号角。施行闭环管理,意味着除了维持院内病人的必要救治外,其他医疗服务暂时按下了“停止键”。
然而,早产儿小敬敬遇到紧急情况。他是双胞胎中的一员,孕32周就出生了,才出生23天的他肚子一天比一天鼓起,高度疑似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新生儿严重的消化道急症,一场紧急的手术迫在眉睫……
经院部批准,普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迅速集结,在完成紧急视频术前谈话后,所有相关医护人员全部按照相应级别进行防控,紧急启用负压手术室。凌晨5时,这个腹胀如鼓的早产儿终于进入了手术室,接受剖腹探查手术。在负压环境下工作,戴着N95口罩,大家的呼吸都显得格外沉重……术中证实,小敬敬罹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伴肠坏死,回盲部及升结肠均已经发生坏死。幸好手术及时,切除了坏死肠管并做了肠造口术,没有发生肠穿孔。术后,小敬敬被安排在单人病房进行后续隔离治疗,一个重症患儿就这样重获新生。
事后回想起来,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都十分感慨。闭环期间,手术要不要做,不是每次都是选择题。在白衣天使们看来,哪怕承担风险,也要遵循“生命至上”的原则,因为每一个生命都不能在他们眼前被耽误。
为了一个“封闭病区”,他们解决了什么
人在家隔离久了,难免焦虑烦躁,更不要说被“关”在医院里了。在本轮疫情中,长征医院是进入闭环管理的医院之一。随着隔离的时间一天天过去,骨科五楼的一个全封闭管理区患者情绪出现波动,矛盾显现。如何快速稳定病患的情绪成为了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骨科五楼临时党支部决定迎难而上,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分发到每一位患者及家属手中。这张问卷收集了解每个人现在遇到的困难、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生护士们承诺,争取一对一做好安抚,解决患者遇到的实际困难。
最终,他们收集到的困难及问题有37个。治疗已经是小事,最难的反而是吃饭、收快递这些日常琐事。大家把患者提出的问题分为两类:病区自己能够沟通解决的马上为患者解决好,无法解决和确定的及时上报医院,请医院协调解决。“我们将每日快递时间由两次改为四次;同时与营养科联系,改善患者及家属的伙食。”骨科副主任王策说。经过医护的努力,家属及患者的紧张焦躁情绪得到了缓解。
为了患者,病区的医生可谓竭尽所能:一位重度脊柱侧弯的患者从湖南来到上海求医,在院外等待1周后终于有了床位。没想到,等他办好住院手续等候前一位患者出院的时候,病区突然因疫情封闭。这位患者无法正常休息,疼痛难忍。吴锦辉医生看到这一幕,将自己的床让给了他。“患者来我们医院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让他们在这里能有家的感觉。”
还有一个7岁女童,因为寰枢关节脱位被送到医院,脖子已不能动弹,头偏向一侧,颈部剧烈疼痛一直哭闹不停,如果救治不及时会导致瘫痪!治疗团队经过充分沟通后进入骨科脊柱畸形病区为孩子做治疗。石膏技师黄震说,原本仅需要30分钟的操作,整整花了1个小时。术后,孩子可以下地活动了,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如何保障好正常的医疗服务,是上海面临的难题之一。闭环内外,虽有困难,但还不算很糟。医生们说,要感谢患者的理解和耐心,患者们说,要感谢医生的坚守和付出。对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城市来说,疫情下的医疗服务,有制度也有温度,正是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
本报记者 左妍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