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昆山镇为核酸检测意愿强烈但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
外籍志愿者哈比(右一)在帮助外籍人士登记核酸检测
徐汇区枫林街道安康居民区 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正在上初三(左一)施悦炜 摄
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奔赴社区,为老人提供上门核酸采样服务
广中路街道一小区内,志愿者正给居民派发蔬菜等食材
多点、分散、多链条传播,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新挑战。网格化核酸筛查,已经成为了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必答题”。
这道题,上海各社区解法不同,高分卷屡见不鲜。“抢”着当志愿者的人群,小的还在上初中,大的已年过七旬。为了提高核酸检测效率,他们上楼通知到户;为了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他们上门服务到人。他们夜以继日地坚守岗位,有些人7天没有回家,没有洗澡……
苦干巧干,坚持坚守,科学防控,精准防控,这是基层社区疫情防控最靠谱的模样!
靠谱
103岁“永嘉奶奶”:点赞“核酸效率”
“阿婆,嘴巴张张,轻轻的,好!”“大白”做核酸检测,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永嘉居民区103岁的翁向光老奶奶,不紧张。
为啥不紧张?因为核酸检测,小辈们这事办得靠谱!
3月19日,瑞金二路街道开展分时分片核酸筛查,103岁的“永嘉奶奶”当天创下了辖区内最高寿“核酸纪录”。当天,瑞金二路街道全体机关干部、社工、特保、医务工作者、派出所民警、永嘉置业工作人员,以及前来支援的区级机关、兄弟街道和社会招募志愿者等共计1300余人次投入一线,全力保障此轮核酸筛查,苦干巧干,要达到的目标是——高效、有序、温馨。
基层社区的核酸检测,能有多高效?“19日上午8时半到中午12时,我们居民区三个核酸检测点,完成了3600人核酸检测,比预计的还要快!”瑞金二路街道茂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庞展红说,预案、流程、分工,事先都已明确,特别是楼组微信群的建立,事半功倍!
核酸检测前,居委会块长各司其职,请所有居民进入各自“楼组群”。这个群的作用是及时发布温馨提示和权威信息,告知健康云的使用方法,提醒、指导居民提前截屏保存核酸登记二维码。
一切准备就绪,社工或志愿者上门,分楼栋通知居民“准备核酸”。上门时,依照“一户一档”台账,核对居民信息,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信息核对完毕,志愿者引导居民前往检测点;分好组、验好码,依次核酸检测;最后,按照规定路线返回。就这样,上门通知、点位引导、秩序维护、分工协作、高效有序。
当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一定会有志愿者协助登录健康云,打印纸质二维码。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也一定会有“绿色通道”。
“速度快,秩序好!”见多识广的人瑞翁奶奶也要为这样的效率,点赞。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暖心
“老宝贝”们:有上门贴心服务免排队
高龄独居者、身体有疾者,虽然只占社区居民少数,但对于社区干部而言,通常是会格外关心一点的“宝贝”。
随着松江的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推进,工作人员收到了不少“宝贝”的求助:他们核酸检测愿望强烈,身体行动不便。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小昆山镇各个社区提前进行排摸汇总,医护人员也积极配合,改集中采样为独户采样,尽可能提供“上门服务”。
根据部署,小昆山镇于3月18日起,对所有村居分时、分批次开展免费核酸检测。这对医护人员而言,无疑是体力和精力上的又一次考验。为了保障白天的就诊需求,小昆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所有人员分组,临时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应急采样小组,做到院内院外工作不重叠。应急采样小组2-3人一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昼夜奔波在18个村居、隔离点、临时有需要的企业园区。
医护人员徐琼蕾说,上门采样需要更严谨的防护措施,不仅要在防护服外面再加一件隔离衣,每采完一户都要额外消毒,更换一件隔离衣。蒋瀛婷是第七组组长,18日晚接近24时才结束采样的她,19日下午又来到社区,而这天本该是她休息的日子。“我们一般都是先完成集中采样,再上门单独采样,昨天太晚了就没有去敲门。”为了让不便居民少下楼、让群众睡安稳觉,许多医护人员都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
此轮社区筛查前,社区干部请楼组长帮忙,统计了无法出门的人员名单。确定核酸检测的时间后,又第一时间与他们联系,确认上门需要,再安排医护人员上门。按照第一天排摸的情况,共涉及8个村居,131人。
小昆山镇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大家响应应检尽检的要求,“我们也会严格按照管控手势,有些上楼道门,有些进家庭门,想方设法提供‘上门服务’”。
本报通讯员 张小小 记者 杨洁
热心
外籍志愿者:双语“无缝切换”助力核酸筛查
“请大家排好队,提前准备好健康云二维码。”“Please line up and prepare the health cloud QR code.”
3月19日上午,上海虹桥古北玛瑙园和万科广场核酸检测点,活跃着一个来自“巴铁”的抗疫志愿者——哈比。他用流利的中文提醒居民排好队、准备好二维码,看到外籍居民时,立刻双语无缝“切换”,耐心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
长宁虹桥地区是上海外籍人员聚居区之一,8万余居民中有2万多外籍居民,集中核酸检测时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不免遇到各种问题。有着6年平安志愿者“工龄”的哈比,第一时间联系了做志愿者时认识的长宁公安民警,主动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
“那边有个外籍居民好像遇到困难了,我去看一下。”正在万科广场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的哈比,发现一个外籍男子寻求工作人员帮助后,仍然面露难色,便赶上去询问情况。
原来,他叫彼得,来自澳大利亚,因为不会给自己和两个孩子生成健康云二维码,咨询工作人员后,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不善表达的彼得非常着急。
哈比将情况向民警反映,在民警想办法帮助彼得和两个孩子登记生成二维码的同时,哈比在一旁用英语和彼得“拉家常”,缓解他的焦虑情绪。因为输入护照信息确认身份用时较长,彼得提出想到别的核酸检测点检测。哈比看彼得对上海防疫政策不很了解,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彼得详细解释。
哈比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彼得的理解和认可。此时,青年民警俞佳也已经根据护照信息帮彼得和两个孩子生成了健康云二维码。彼得笑着连连道谢,最终和两个孩子顺利完成了核酸检测。
据了解,哈比是上海首批外籍平安志愿者之一。疫情之下,见证了抗疫志愿者逆行的担当和力量,他更加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也更坚定了回馈这座城市的决心。“抗疫没有国界,上海我们一起守护。”哈比说。
本报记者 潘高峰 特约通讯员 李辉
执着
70岁老党员:一定要参加“特派援”志愿者
“我必须参加‘特派援’志愿者!”几天前,当杨浦区委组织部发出招募疫情防控“特派援”(特殊时期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派参与抗疫的热心援助者)号召时,一个老党员入群后,说了这样一句斩钉截铁的话。原来,这个70岁的老党员倪京海曾经因为种种原因错过唐山、汶川两场地震的灾后救援,2020年疫情发生时因为身在国外探亲也没能参加社区志愿服务,这一回,他不想再错过了,一定要“把今生的遗憾弥补了”!3月19日,他如愿成为“特派援”,从早上7时服务到晚上7时还没“过瘾”,这几天都在关注微信群里的动态,随时准备认领任务上岗。
1968年,还不满16岁的倪京海入伍参军,7年的军旅生涯中,他走南闯北,亲历过不少战役。脱下军装,他来到宝钢工作,退休后,又在社区发挥余热,担任杨浦区殷行街道市光二(一)居民区的业委会主任。前几天,他就配合居委干部一起忙前忙后,做好核酸检测的准备工作。3月18日,看到微信群里发布的待认领任务正是自家小区次日需要核酸检测志愿者,他义不容辞,赶紧举手认领。
19日的核酸检测计划从下午开始,倪京海上午7时就出现在了岗位上,和居委干部以及其他志愿者一起做准备和演习,待下午检测正式开始,志愿者们分楼组和楼层依次通知,让居民20人一组随着引导员下楼检测。其中有一个居民在拿到编号后临时走开,害得其他19个人都得等他,倪京海和志愿者们赶紧查名单、打电话,终于把那个居民找了回来。这之后,大家就特别注意提醒分好组的居民千万别走开,也别搞错顺序。
忙了12个小时,在全部场地清理完成后,穿着两件羽绒服还冻出了鼻涕的倪京海终于结束了第一天的“特派援”经历,虽然有点疲惫,心里却很欣慰:“我终于弥补了遗憾!”昨天,他本来又报了名想去附近街道支援,没想到手慢一步,名额已满,他说:“我还会每天盯着微信群,随时准备‘抢’任务的!”本报记者 孙云
解封
居委干部含泪感谢社工志愿者
“今天任务虽然很辛苦,但很棒!”3月19日上午,徐汇区枫林街道安康居民区完成网格化核酸筛查后正式“解封”,过去几天里,8名社工和181名志愿者夜以继日地坚守岗位,为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他们7天没洗澡,更没回过家。说起大家的无私奉献,安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董瑾忍不住含泪哽咽:“心里真的很暖。”
董瑾接到辖区网格化核酸筛查任务时,距离她上任还不到一个星期。安康居民区还是整个枫林街道中体量最大的,共涵盖了13个小区,涉及约5000多居民。其中,仅斜土路2200弄就有7个小区,2600多居民,“社工加上我一共只有8个人,男生只有2个,确实压力很大。”
为了确保筛查工作有序开展,董瑾将13个小区分成13个小组分头开会布置工作,各个点位的工作分派都落实到位。“首先给居委干部压担子。”董瑾说,因为人手有限,还是有些担心大家的压力,但居委干部们关键时刻“个个往前冲,一点都不后退。”
志愿者们的积极热情也令董瑾印象深刻。本次筛查工作共有181名志愿者参与,他们分头在13个小区里坚守岗位。其中,年龄最小的正在上初三,年龄最大的则已经年过七旬。还有不少志愿者并非一开始就参与,而是在参加检测时注意到工作人员人手紧张,于是“当场请缨”。
说起年纪最小的志愿者,董瑾介绍,由于志愿者中年龄较大的居多,部分志愿者对于扫码登记需要操作的电子设备不太熟悉,这个初三女孩就主动申请加入帮忙。据悉,这个女孩的母亲也是医务工作者,“我们也担心小女孩是不是真的行,但是她妈妈说非常支持孩子的想法。”在培训工作流程后,女孩穿上防护服,在26℃的天气里,承担了为居民扫码登记的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董瑾说,“通过这件事,我觉得我们小区里面人人都在参与,很感恩。”
近日上海气温起伏变化大,社工们因为工作需要暂时都没回家。对于社工们的辛苦,董瑾十分感动,“每天只能用热水简单地擦擦身,但大家一点怨言都没有。”
本报通讯员 傅文婧 记者 袁玮
精心
“卓悦居”为境外居民构筑“温暖”防线
如何让住在上海的境外居民理解社区防疫举措,并充分配合做好小区封闭管理?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卓悦居居民区党总支在封控管理中精心构筑的防线,让住在小区里的境外居民感受到浓浓暖意。
民立路289弄住着一户来自土耳其的三口之家,且3人都不会说中文。在核酸检测的时间段,3人都没有下楼检测。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翠萍立即派懂英文的社工小冯上楼了解情况。原来,这3人从土耳其来到上海后,已完成“14+7”隔离管控,但孩子就读的国际学校嘱咐他们,还要继续隔离3天才可以下楼,由于语言障碍,他们对社区的管控措施难以理解,因此没下楼参加检测。小冯随即又与孩子就读的国际学校进行了联系、沟通,获得学校对社区相关管控措施的理解与认同。随后,小冯又用外语加手势向孩子父母解释管理措施,终于获得了这户来自境外住户的理解,促使他们下楼参加了核酸检测。
一天晚上,卓悦居居民区社区干部突然接到一个紧急求助电话: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麦女士腹部疼痛难忍,上吐下泻,急需外出就医。但按照规定,疫情管控小区居民如想外出就医,需居民区联系好管控单位和就诊医院后填写交接单,方可由救护专车接走。李翠萍第一时间向街道领导汇报情况,经过多方联系商洽,决定将麦女士送到静安区中心医院救治。可当社区干部拨打120叫救护车时,却被告知因上海管控小区过多,救护专车十分紧张,根据预订顺序,麦女士被排在第42位,可患者情况危急,需要立即就医。社区干部多次与急救中心调度人员进行沟通,经过多方协调,终于从虹口区调来一辆救护车,将麦女士快速送往医院救治,麦女士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和稳定,最终转危为安。
本报特约通讯员 顾武 记者 江跃中
赤诚
社区医生一天爬完了一年的楼梯
3月20日,金山区张堰镇进行镇域内全员核酸检测。“请各村居统计一下辖区内行动不便或者有特殊情况的人员数量,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将安排专人在3月19日提前上门进行核酸检测。”一则通知发布后,不一会儿,微信群内就有信息跳动:解放居委会64人、鲁堰村51人、甪里村44人……张堰镇用最快时间将数据摸清,总计414人需要上门核酸检测。时间紧迫。
“您好,我是张堰社区医院的医生,上门来给你做核酸了。”在解放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医生敲开朱老伯的家门。在工作人员帮助朱老伯打开“健康云”核酸检测小程序,完成登记后,医生扫码并顺利完成了采样。“真是谢谢你们大老远跑过来,我腿脚不便,还想着明天去不了现场核酸检测怎么办呢!没想到你们竟然主动上门来我家,太贴心了。”
除了村居414人,张堰镇封闭工地上还有880人需要上门检测。秉承“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原则,时间紧、任务重,医务人员一家家、一户户、一人人做核酸。“3月19日上门为老人做核酸,感觉这一天爬完了一年的楼梯。爬到六楼时口罩里都是水,面屏里也是水,腿都在抖……但是老人们的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又让我们干劲十足!”一个医生在朋友圈里感慨道。
农村里大多数是老年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进行登记。张堰镇提前部署和安排,在3月20日前,各村居已将辖区内60周岁以上人员的登记码代为注册并打印,通过村民小组长和楼组长下发到他们手中。旧港村更是扩大范围,将50-60周岁人员也列入名单。当天,老人只要拿着二维码过来扫描就能顺利检测。“村里想得真周到,我女儿被隔离在另一个小区里,不能回来帮我弄二维码,高科技的东西我又弄不来,现在放心了。”村居工作者已连续作战近一周,吃住在村里,想家了只能通过视频联系。但当他们听到村民们一声一声感谢后,所有疲惫一扫而空,心里暖洋洋的。
本报通讯员 沈婷 记者 屠瑜
爱家
小区居民挺身而出争当志愿者
这些天,虹口个别小区因防控需要实施封闭管理。小区里除了居委干部积极奔走,切实解决居民的各项实际需求,也有许多居民挺身而出争当志愿者,成为封闭小区里一股暖心的力量。
晚上10时多,志愿者文江平刚在小区里忙完回到家中,手机里不断跳出新的微信消息,打开一看,原来是小区志愿者群里正在“接龙”报名,统计第二天维护核酸检测现场秩序的志愿者人数,文江平立刻“接上”。早上7时30分,志愿者们准时出现在指定地点,听从居委干部调度和安排,开始工作。文江平居住的广中路街道一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后,她坦言:“还是有点紧张的。”但偶然间听说居委会在招募志愿者时,文江平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报了名。
“请大家相互间隔一米以上距离,自觉排好队。”“这是政府发给您的蔬果、猪肉、点心和牛奶,请拿好哦!”小区核酸检测、派发食材时,都可以看到文江平忙碌的身影。“我在凉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平时经常和居民打交道,算是有点经验,在特殊时期我应该站出来。”文江平说,得知她已51岁,一些年纪轻的志愿者经常照顾她,主动揽下爬楼给老人送菜的工作。
志愿者陈先生说,居委干部人数有限,要操心近4000名居民很辛苦。小区居民建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微信群。有一个70岁的老先生说自己不擅厨艺,只会炒炒蔬菜,想把猪肉送给其他居民,陈先生就主动站出来做“大厨”,帮老人把荤菜烧好后,打包给老人送过去。
本报通讯员 张燕丽 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