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上的老伯
小区封控,病人急需验血调整用药剂量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等待化疗的孩子
扫码看“战疫·帮侬忙”
87岁老伯换管
下周一转运医院
求助
我的老父亲已经87岁,多年来卧病在床,前列腺肿大,导尿管每月都要更换,但小区和医院接连封控。现在,父亲身上发炎、疼痛难忍,我们全家人焦虑万分、心急如焚。
徐汇区零陵新村31号 田女士
帮忙>>>
昨天上午,在拨通田女士的电话后,传来的声音都在颤抖。在一番宽慰后,求助人的心绪终于平静了下来,对方告诉记者,自己87岁的父亲长期卧病在床,每个月都要去第八人民医院更换导尿管。尽管每次都颇费周折,要动用爬楼机,但不及时更换导尿管,就会造成外源性细菌侵入,父亲就会因此发高烧痛苦不堪。现在距离上个月更换导尿管已有一个月,实在不容再有延迟。眼看着老人的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病情加重,田女士发来了求助。
得知田女士在向“帮侬忙”反映的同时,也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后,记者随即向市热线办询问得知,该市民诉求已被列为疫情期间紧急类工单,按照“提速办理”的要求,由热线运营中心迅速联系了徐汇区相关承办单位。
记者又向田女士所在的零陵新村居委会了解情况。由于小区发现无症状病例,田女士的楼栋正处于“2+12”的隔离封控期。在获悉居民的“急难愁”后,居委会立刻上报,同时也请田女士联系可对接的医院,了解医院对出现新冠病例的封控小区居民就诊的相关要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小区所属的凌云街道和下属各居委会正主动排摸收集辖区内需要紧急就医的居民诉求,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协调解决。
两个小时后,田女士向记者反馈,已有相关部门与她电话联系,详细了解老人的情况和就医难题。记者随后跟踪工单发现,徐汇区城运中心热线工作人员正紧急联系调度对接附近医院,协调帮助老人更换导尿管。
昨天下午5时许,田女士再次主动联系记者,话语里充满欣慰和感激,“街道已经通知我,下周一会派120救护车,把我的父亲转运到徐汇区大华医院更换导尿管。谢谢侬,更要谢谢每一个帮助阿拉的人!”
本报记者 王军
心脏病人验血
已开启“绿色通道”
求助
我的母亲常年患有心脏病,需要定期去医院验血,根据结果服用相应剂量的抗凝药才能控制病情,不然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可是,小区封控、医院关闭,母亲求医陷入困境,一家人急得团团转。
徐汇区桂林路565号明佳公寓 王先生
帮忙>>>
昨天上午,接到求助后,记者立即联系了王先生。他说,自己的母亲今年68岁,常年患有心脏病,长期以来,老人需要定期去医院验血,才能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随后遵照医嘱,按剂量服用抗凝药。
疫情来袭,王先生的母亲遭遇“看病难”。3月12日,小区封控。3月21日,解封之后,周边的医院却关闭了。4天后的3月25日,小区再次封控。“这样一来,我母亲已经快半个月未能去医院检查了。照理来说,两个礼拜她就必须去医院验一次血,不然根本不知道该吃多少药。剂量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王先生说,如果不按医嘱服用抗凝药的话,母亲患心梗和脑梗的风险将会直线上升,严重的话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已经忙碌多日的千鹤五居委会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小区虽然封控,但对于有特殊就医需求的居民,可向居委会提出申请。居委会将会及时上报情况,统一安排转至专门医院就诊、检查。“居委会干部就在王先生所在居民楼值班,可以让王先生直接跟他们联系。”
记者随即将回复告知王先生。王先生很是欣喜,表示立即联系值班的居委会干部。
目前,王先生已向居委会提出就医申请。居委会正在按照流程,全力帮助老人前往相关医院检查。
本报记者 徐驰
5岁男孩化疗
儿科医院已收治
求助
我的儿子今年才5岁,身患恶性肿瘤。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手术后需要化疗,但目前因遭遇疫情,医院封控,化疗已延迟六天,不知道何时才能被医院收治。
浙江省温州市 李女士
帮忙>>>
昨晚8时30分许,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李女士几度哽咽。她5岁的儿子身患恶性肿瘤肾母细胞瘤,此前来沪求医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得到及时救治,在手术后要做9次化疗。截至今年2月28日,李女士的儿子已在儿科医院做了8次化疗。按一个化疗周期21天计算,第9次住院化疗应该安排在3月21日。
3月19日,李女士接到医院通知后,立刻带着儿子从温州市赶到儿科医院就诊。但没想到,刚做完化疗前必要的检查,儿科医院就因疫情影响,实行紧急封控管理。
李女士从江西省到温州市打拼多年,丈夫在港口工作,疫情期间几乎处于半封闭状态。每次来沪就医,李女士都是一个人拖着行李抱着孩子,来回奔波。“只要孩子能好好的,我做什么都心甘情愿。”电话那头传来了李女士的声声抽泣。
截至昨天,距正常住院化疗的时间已过去6天。医院何时解封?解封后又是否能及时收治孩子?这些天,李女士询问各大医院寻求帮助,但考虑到孩子已在儿科医院接受治疗,多位医生都建议她继续等待,继续在儿科医院治疗。
接到李女士的求助后,记者立刻联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部。值班医护人员告知,“今天下午医院刚刚解封,明天可以接收病人。但具体情况需要向主治医生询问。”记者随即告知李女士孩子的具体情况,经过核实后,医护人员反馈:孩子的主治沈医生因医院封控结束刚回家休息,之前曾通知第二天要接收一位化疗的孩子入院,但具体是谁,还需要医生第二天来上班才能确认。记者留下电话,请医院确认后及时告知相关情况。
记者又拨通了李女士的电话,在讲述沟通经过后,请她不要过度焦虑,再耐心等待一下医院的明确回复。晚上10时05分,李女士主动打来电话,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刚接到儿科医院住院部电话,通知我明天一早就可以带着孩子办理住院手续了!”她说,此时此刻,心里很暖很暖。
本报记者 王军
78位孕妇待产
居委启动应急保障
求助
我已经怀孕35周+4天了,因为腹中胎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所以我和丈夫从河北省赶来上海求医。据了解,小区里有78位孕妇租住,她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孕期疑难疾病。目前,因为疫情关系,我们租住的小区被封控。真不知道该如何就医?!
河北省来沪孕妇 杨女士
帮忙>>>
昨天上午,杨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腹中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四处求医后,均建议引产。经多方打听,得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可以治疗该病,于是就和丈夫来沪求医。怀孕第27周,她在一妇婴完成了胎内介入手术,但医生告诉她婴儿出生后仍然需立即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现在,杨女士和丈夫租住在浦东新区高科西路2757弄龙科公寓待产,距离一妇婴仅500米,产检和治疗都十分便捷。也因为这样的“地利优势”,目前小区内有78位孕妇租住待产,这里的许多“准妈妈”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孕期疑难疾病,需要找相关专家求诊。
疫情来袭,龙科公寓因发现核酸检测结果异常人员,开始封控管理。杨女士向一妇婴咨询,工作人员告知,至少必须在“2+12”管控隔离期的“2”天过了,持两次核酸检测报告,才能到医院就诊。3月24日,小区全体人员进行了第一次核酸检测。
“我怕在小区没解封前就提前生产,因为医生说做过胎儿介入手术的容易早产,34周以后都很危险。而且孕晚期需要规律性胎儿检测、抽血、观察,否则将前功尽弃。”让杨女士更为焦虑的是,现在是抗疫关键期,如果政策更新,自己无法被送至一妇婴,胎儿极有可能性命难保。
面对杨女士等78位孕妇的忧虑,记者告诉她们,上海已加强对封控区居民的医疗保障,医疗机构将与地区对接,提供绿色通道,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已在小区坚守多日的和平居委会工作人员黎先生。他表示,居委会已安排孕妇们前往指定的上海市浦东医院产检、诊治。目前,小区已做了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这两天就会出来。对于小区内有特殊就医需求的居民,可向居委会提出申请,居委会将会及时上报情况,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协调解决。像杨女士的这种特殊情况,只要医院方面同意接收她,居委会将全力保障。
截至发稿,杨女士正在等待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同时已预约一妇婴3月30日的产检。居委会将按照流程,启动应急保障,护送就医。
本报记者 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