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环卫人员全副武装进入黄浦区某封控小区清运垃圾 杨建正 摄影报道
新泾镇封控小区紧急转运孕妇去医院 视频截图
3月24日,平凉路派出所民警帮助腿脚不便老人接受核酸检测 本报记者 张龙 通讯员 唐愈欣 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老楼装电梯”有了眉目,不料,疫情来了,加梯,还有指望吗?
一日三餐,原本到点开饭,餐餐都不用担心事,不料,疫情来了,这吃饭大事可怎么解决?
开门七件事,居家过日子大事小事,封控期间样样都会变得不寻常……非常时期,遇见一连 串“急 难 愁盼”,阿拉怎么办?请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疫情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
喜讯
加梯有了“电子签”
丽园路881号,一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多层住宅,24户人家没电梯。“这楼属于蒙西居委,整个蒙西3月12日起封控管理,15日解封一天,16日又进入封控管理。”黄浦区打浦桥街道蒙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尹晓芸说。
一边抓抗疫,一边保民生。3月25日,丽园路881号、斜土路486弄两处封控小区,抗疫最吃紧的时候,传来好消息——加装电梯工程设计方案规划如期公示!
原来,黄浦区规划资源局面对疫情严峻形势,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不松劲。“今年,我们建管科推出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手册4.0版,其中重点推进全程网办和电子签章模式,在疫情中优势明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莉说。
老楼加装电梯,项目经办人在规划审批环节是“关键人物”。碰到疫情,要是“关键人物”被封控怎么办?“这回,不但经办人,就连我们建管科科长也被封在小区里,可也没影响加梯规划公示!”局办公室主任黄海翔说,有了电子签章模式,规划审批就不会停摆,大家笃定多了。
这加梯“电子签”到底怎么做?不难。首先,电梯公司线上提交材料,规划管理部门结合前期踏勘结果,可同步推进线上审核和方案预审。然后,由电子签章替代传统纸质盖章,实现全程线上受理、办理、发送成果。简单说来,就是加梯公司可以全线上办理规划审批;一张盖着“电子章”的加梯公示图,由规划部门网上公示,就有了法律效力。
上周五,看到区规划资源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的“加梯公示”,封控在家的小区居民啥心情?一句话——新冠再闹腾,也拦不住阿拉的加梯大事!
本报记者 姚丽萍
贴心
志愿助餐“送上门”
小区封控,如何解决老人就餐难?在新场镇,笋南居民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临时组建了为老志愿服务队。了解到小区5位老人用餐有困难,马上“对症开方”,对接镇老年人助餐点“爱心赋能”。为老志愿者将写有门牌号的热饭热菜通过小区保安转交给封控小区志愿者,由他们送到老人手中。
“酥酥的红烧肉、基围虾、番茄炒蛋、蒜泥菠菜,还有一包火腿肠,老灵额!”85岁的邱爷爷收到饭菜很开心:“小区封控,我不会用手机买菜订餐;正在犯愁,还好有为老服务志愿者帮我订餐送上门,真好!”一时忙不过来,有志愿者还发动自己的老伴一起帮忙送餐。
某楼栋一位老大爷很幽默,志愿者打电话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他打趣道:“别的倒没什么,就是想出去遛弯,在家里要闷坏了。”志愿者便像家人一样在电话里和他聊天,舒缓排解他的情绪,转移他的注意力,“等到解封了,带侬出去散散步欣赏欣赏桃花好吗?”大爷听后心情大好。
有一对长者,一开始不理解小区为什么要封控管理,还抱怨自家订的报纸一直没拿到。志愿者得知后马上和邮政对接,满足了他们在封控期间也能看上报的愿望。
住在某号1楼的居民,正烧着菜,只听灶头发出“啪嗒”一声,燃气“罢工”了,菜还没煮熟,小区封控,这可怎么办?正着急时,她想到了为老服务队的志愿者。问明情况后,志愿者拿着燃气充值设备,上门为她解决了燃眉之急。“真是雪中送炭!”居民感动地说。
疫情中,志愿者为老人们排忧解难的故事天天都在发生。“有你们在,我们安心多了。”有老人表示。本报记者 宋宁华
创意
“商户清单”配送法
独居老人不会上网买菜,有的甚至没有手机,疫情期间怎么办?最近,闵行公安新镇派出所民警袁敏自创“商户清单”配送法,机智又好用。
新镇派出所所辖的航华二村一居委共有4个居民小区,居民近1万人,中老年人的占比较高,独居老人也不少。其中,航华二村二街坊小区,老年居民占30%。他们很多都不会在网上买菜,有的老人甚至没有手机,家里只有固定电话。在居委会协调下,虽然有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买菜服务,但因人员紧张,服务很难覆盖所有有需要的老人。
袁敏实地走访了附近的三佳菜场,发现蔬菜供应量还是充足的,于是和菜场负责人何经理商量,能不能按照蔬菜、肉类、水产、米面等,分类整理一批能够提供配送商户的联系方式,让老年人打电话订购。何经理当场表示完全可以。联系好菜场后,袁敏把情况和航华二村一居委负责人张心怡做了沟通。
随着各家商户订单量不断增加,袁敏担心继续由商户配送可能无法及时送到。看看菜场门口,袁敏对何经理说:“那块地方能不能空出来,把要送的菜按小区摆放,我再和居委沟通让志愿者错时错峰过来取。这样既能减少商户压力,也便于防疫管理。”
如此一来,居民反映买菜难问题的少了。居委还根据这一方法,复制出了购药配送法,解决社区老人的购药难题。
本报通讯员 林海 记者 鲁哲
可靠
“志愿者群”是后盾
“方书记,我家小宝发烧不退,到底在家吃退烧药,还是送医院,该怎么办呀!”
“方书记,我有慢性病,药快吃完了,怎么办呢?”
“方书记,……”
别急,非常时期,居民“急、难、愁”都有应答——因为,阿拉小区,“志愿者群”就是抗疫坚强后盾!
3月16日,黄浦区打浦街道大同居民区按照防控要求,进入两个48小时封控管理,其中,大同花园一期二期共涉及居民1046户。“48小时内,组织所有居民有序核酸检测,保障小区有条不紊,志愿者群组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同花园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方凌说,这些居委会直接联络的微信群组,信息畅通、响应迅捷、组织有序、保障有力。
平时,大家原本不知道小区里住着十多位医生、护士,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九院,外科内科,都有。非常时期,居委会招募志愿者,医疗大拿们纷纷响应,加入医务志愿者群组,好家伙,看看他们的专业,临时开个小型诊所,也没啥问题!
“16日当晚,就有居民发来求助信息,孩子发烧达40℃。按照封控要求,非急诊重症不出小区,发烧,到底该该怎么处置?”方凌说,当时,就把居民求助信息发到了“医务志愿者群”,一位医生马上回复说,这样的高烧不退,很危险,必须马上送医!于是,居委会立即通知复欣物业公司,打开小区大门,帮助孩子紧急送医。
还有十多位老人,都有慢性病。老人们想知道,非常时期,这些慢性病,如果把天天服药改为隔天服药,行不行?那得听听医生怎么说。于是,“医务志愿者群”就变成了专家会诊群,专业判断,有了,该天天吃就天天吃,能隔天吃就隔天吃,总归,要让老人家们都吃上“定心丸”。
除了“医务志愿者群”,“绿农夫俱乐部”“垃圾分类志愿者群”“平安志愿者群”,都是社区抗疫中坚力量。
两个48小时,四次核酸。每次,居委会都在这些志愿者群组中提前告知;群组成员分头通知所在楼栋居民,按照楼栋顺序,依次前往检测点。“在检测现场,居委会主任潘兆正、业委会主任张维和志愿者们一起维护秩序,保障一个不漏,应检尽检。”方凌说。
两个48小时过后,大同花园居民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小区解封。回头看看不寻常的两个48小时,居民们都说——阿拉小区,“志愿者群”就是抗疫坚强后盾,信得过、靠得住!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担当
封控小区书记“救急”
晚上7时半,封控小区待产孕妇李女士突然羊水破裂,需要急送医院。千钧一发之时,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向医院作出承诺:“孕妇夫妇核酸都没问题,现在救人要紧,有什么责任我来担。”那是3月19日发生在长宁区新泾镇一小区内的一幕。
此前,李女士每次到医院产检,都是通过居委会申请,破水前一天刚产检过。当晚,事出紧急,刘观锡知道后先和李女士丈夫葛先生沟通,按规定,封控小区如有病人需紧急送医,要有转运单,通过120转运到指定医院,长宁区指定医院是同仁医院,开车10分钟就可到达。但葛先生坚持要到产检医院。
人命关天,一刻也耽误不起。刘观锡马上向上级申请绿色通道,让同事小吕赶紧带上公章到葛先生旁配合,又和120司机反复沟通,终于搞定。
因当时已来不及开转运单,又要去非指定医院,有一定风险。刘观锡就让保安全程视频记录,并把自己的手机号给葛先生:“到了医院,如果院方有任何问题,就打我电话,我来沟通!”
果然,小夫妻抵达医院后,对方有顾虑。于是,刘观锡通过电话告诉院方,他们都在小区做过核酸,都是阴性,肯定没问题。并报上自己名字和工作单位,向医院作出承诺,可负法律责任。最终,医院接收了李女士。当天夜里,李女士产下6斤6两男婴,母子平安。
小区封控期间,居民就医配药一直是刘观锡的心头大事。为解决老人的配药难题,每天下午2时,刘观锡和同事都会提前收集好十几张需要配药的医保卡并制作清单,开自己的车去同仁医院配药,然后去神州医院拿为居民代煎的中药。他告诉记者,有时为了配齐一位居民的药,需要跑医院的三个楼层三个科室,时间很紧,而且不能出错。有时居民需要的药同仁医院又没有,他们还要做功课,有哪些药可以替换,再去征得居民同意。大家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居民能够安心。
本报记者 屠瑜
周到
“临时浴室”解难题
忙碌一天,洗个热水澡再惬意不过。可前几天,虹口区欧阳路街道某商住两用楼里,因封控管理而滞留的十家企业员工,洗澡成了难题?
欧阳路街道了解情况后,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决定,搭个“临时浴室”,解决大家的洗澡难题。会后,街道立即协调落实人力、材料、设备等。“因为大楼实行全封闭管理,一定要找个合适的位置。”欧阳路街道社管办主任孙斌说:“还要考虑水电接通问题、洗澡水往哪里流、电路是否安全,这都是先决条件。”
实地查看地形后,物业与街道商量选择了大楼外通道作为浴室临时搭建地。当天,安装人员做好防护措施,便开始紧张作业。看到工人忙前忙后,大楼志愿者、物业人员也都来帮忙,大家分工协作,有的抬材料,有的帮忙组装,最终临时浴室很快建好,共设置两个淋浴房。经再三调试,确认电路安全后,正式投入使用。为了防止触电,还特意加装了漏电保护,确保用水用电安全。
“哗啦啦......”随着热水从淋浴喷头涌出,被隔离在封控大楼里的张女士终于可以冲上个热水澡。“吃的用的都不缺,被封到现在,最糟心的就是没地方洗澡。”在大楼封闭的第三天,堵在张女士心里的这块石头终于放下了。淋浴房启用后,男女分批次错峰使用,并确保使用一次消毒一次。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还组建了微信群,第一时间将浴室的使用情况发布到群里。“女士们先去洗,我们男士不着急”“浴室打扫消毒好了,可以洗了”,群里信息通畅,让每个人都能有序合理地使用浴室。
随着大楼的封控管理,这个临时微信群变得异常热闹,大家把各自的生活需求和防疫小常识分享到群里,临时群慢慢变成了生活互帮互助的平台。“东西放好了,我走了,需要什么再告诉我”,类似的消息不时在群里闪过,隔着手机屏幕,每一位隔离人员感受到了疫情防控背后互助的温暖。
本报通讯员 陆雪姣 记者 袁玮
实惠
12元吃一份助老餐
中午11时40分许,在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瑞达路上的一个小区,独居老人王老伯打开门,从门口小凳子上拿起热腾腾的助老餐,打开盖子,里面是三菜一汤:爆炒鸡块、鸭血肉末炖豆腐、清炒时蔬和冬瓜虾皮汤。从3月18日开始,每天中午王老伯都会收到这样一份套餐,有时是12元的三菜一汤,有时是18元的四菜一汤。能在特殊时期足不出户吃到实惠又营养的助老餐,他非常满意。
最近这段时间,新江湾城街道的为老助残帮困专班队伍了解到,辖区部分独居老人、中重度残疾人、低保低收入人员、特困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买菜做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比如,瑞达路上几个小区老年居民较多,他们反映,附近最近的菜场在2公里之外,这些天去晚了就没菜了;附近的盒马鲜生要凭核酸检测证明才能进入,不方便,菜价也高;之前去的为老助餐服务点也已相继关闭……
针对这些问题,从上周五开始,街道联系辖区内的为老助餐单位——上海繁柯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开始提供平价菜品和午餐配送服务。每天中午,助餐员会把盒饭送到老人家门口。除了第一次面对面登记信息后,助餐人员每天都会把餐食放在家门口后离去,老人再开门拿取,费用到助餐点统一月结。
下午,助餐人员则会按照老人的预订信息,将48元和78元两种套餐分别送货上门。48元的套餐包括3份蔬菜、1份鸡蛋和1份肉类,78元套餐则包括5份蔬菜、1份水果和2份肉类。
目前,除了瑞达路几个小区之外,还有近10个社区的70余名老人登记需要每天送餐或送菜。街道还在考虑增加服务力量,加推晚餐送餐服务。
本报记者 孙云
统筹
社区物流“转起来”
7800多人的大型社区进入封控管理,每天有着上万件的快递、外卖流转。徐汇区华泾镇报名参加馨宁公寓防疫工作组的董潇毅、顾爱强一进小区,就被“淹没”在居民的水、菜、米、面、油、药等民生保障物品中。“肯定要让居民吃上饭,吃饱饭!”大家的想法很明确,首先要在千头万绪中理顺流程,20人左右的物流组全情投入。
超大型社区每天的物流量超乎想象。封控管理开始后,快递、外卖因各种生活需求猛增,但都只能送到小区大门处,需要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达楼栋。董潇毅告诉记者,馨宁公寓收取快递、外卖最先碰到的难点,就是要跟快递员、外卖员确认到底是368弄还是406弄。“不同的弄有同样的门牌号,要先搞清楚。很多订单因为隐私保护,具体地址、姓名、电话号码都带*号隐藏,我们要让外卖小哥问清楚,否则居民可能收不到。”天天跟小哥解释和确认,无止境地循环。
几天下来,物流组渐渐理顺了思路,他们为居民的快递、外卖排定了优先级。“居民急需的药品、一日三餐的外卖、日常蔬菜等都是第一序列,其他生活用品等快递物品可以稍缓。”董潇毅说。接收物品后,需在门口货架上分拣,两个弄的货架分开,这样就不容易送错。小区内房型不一,大的楼栋有348户,货架再按门牌一一归置。物流组配有4辆电动三轮车、3辆电瓶车,大门口快递、外卖分拣好以后,大家轮番出动,按门牌号送至各楼栋居民家中。
“能想象7800多人的小区在封控期间有多少居民过生日吗?”董潇毅问。事实上,这也是他刚来时没想到的。生日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把生日蛋糕也提到优先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少居民都在生日那天收到蛋糕,插上蜡烛,在封控的小区里度过了一个暖心的生日。
本报通讯员 耿洁玉 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