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
那天是青年教师首场论坛的日子。礼堂里座无虚席,除了本校教职员工,还有联盟学校的同仁。第一排,是应邀而来的区域内本学科的专家、教研员。
在主持人热情而简短的开场白后,两三位年轻人箭步上台,侃侃而谈,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随后的专家点评,也可谓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场上气氛既紧张又活泼。
随着第二波年轻人上台,大屏幕上打出了三位点评专家的姓名。瞬间我像被电击了一般,我们学科点评专家的名字打成了同音的“范进”。我坚信这不是哪个促狭鬼的恶作剧,都怪智能的高频词库——范进中举。大概老师们都被这个该死的失误惊呆了,底下鸦雀无声。青年教师故作镇静地演讲。受邀专家在众目睽睽下款款上台。她毫无愠色,兴高采烈地说,我跟某某青年教师不熟,也未曾谋面,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记住了彼此,因为我的名字被写成了一个“名人”的名字……我们都舒了口气,而那青年教师趁机上台落落大方地把专家的名字改了过来。一场尴尬,在谈笑风生中化解了。
我不禁浮想联翩。
我想到了启功先生。一次,他外出讲学,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
西泠印社在赵老逝世后,启功先生担任社长。某年印社举行例会,先生与中国书协某位领导共同与会。会上先生发言,自然屡屡提及“西泠(ling)”如何如何,不料那位书协领导却在一旁好心地为先生“纠错”,小声说道:“是‘西冷(lěng)’呀。”殊不知是自己文化不够出糗了。启功听后应声道:“你冷,我不冷。”
口者,心之门户也,学识、智谋、品性、胸襟等皆从之出。启功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传递了怎样的谦逊平易又不圆滑世故的风骨。
我又想到了朋友Z,他是某单位的高管,几年前,履职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新官上任三把火,成功开启了风风雨雨的行政生涯。最近,祸起萧墙,矛盾重重,想突围,又恐投鼠忌器,焦头烂额。几位兄弟小聚,喝茶聊天,他要么自怨自艾,要么口吐粗语。临别,C兄告诫,我们都懂你的苦,但请管住嘴,说不定哪句脱口而出的话,引爆你的人生。C兄还引用了撒切尔夫人的名言——请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请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请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请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请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我不由自主地想到教师这个“靠嘴吃饭”的行业。“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孩子们的褒贬,是炭火,还是利剑,真的需要拿捏分寸的。
而分寸又基于不同的对象。
子路曾请教孔子:“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
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
孔子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孔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他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对谁说什么,怎样说,孔夫子早给我们做了垂范。
其实语言的修炼,乃是人格的修炼。
怎样说话,怎样为师,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