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广润
编者按:1947年,全国第一家专业儿童剧院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诞生了,75年来,剧院不断用精品力作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这是宋庆龄创办中福会儿艺的初心。今起推出十日谈《把最好的给孩子》。
我自1963年考进上海戏剧学院,以后留校任教,担任院长,直到2011年退休,前后48年,可以说一生与戏剧结缘。我选择戏剧为一生的职业,与少年时代的看戏经历很有关系。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无锡老家跟着戏迷姑母频繁出入戏院书场,越剧、锡剧、苏剧等地方戏曲和评弹评书无所不看。而与话剧的第一次接触则是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儿童剧《马兰花》,这也是当时给我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一个戏,我对戏剧的痴迷和兴趣由此而变得更为强烈。
那是1959年的秋天,我13岁。一天,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上海的儿童剧《马兰花》要到无锡最好的剧场无锡人民大会堂演出,这在当时可是一桩大新闻。戏票自然很抢手,但因为我读书的成绩不错,幸运地从班主任手里得到了一张票。那天的演出看得我眼花缭乱:且不说马郎小兰成亲和大兰冒充妹妹的情节已经够吸引人,就连狗尾巴草与喇叭花的亲热打闹也令人兴致盎然,最使人兴奋不已的是马郎、树公公带领树林里的动物花草捉拿坏家伙老猫的场面。在老猫狼狈逃下舞台的时候,整个剧场都沸腾了,只听得“抓住它”的叫声响彻全场,有的小观众情不自禁地抓住老猫的尾巴,扮演老猫的演员即兴地哀求小观众放过自己。
这场面历经60余年仍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也成了我高中时代热衷课余戏剧演出的动力。我是学校话剧社的积极分子,我和话剧社的同学花了许多时间排练儿童剧《小红军》——因为我们得知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演了这个戏。虽然戏没排完我们就高中毕业了,然而我已怀着美好而朦胧的憧憬考入了戏剧学院。
也许是由于《马兰花》对我的影响,也许儿艺就在戏剧学院的对门,我对儿艺以及儿童剧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与关注。儿艺许多重要作品,如《童心》《魔鬼面壳》《雁奴莎莎》《白马飞飞》等等,我一个不漏地看过,并且深为儿艺不断取得创作的丰硕成果而高兴。
在我任上,上戏还专门为儿艺开办了儿童剧表演班,后来获得梅花奖的儿艺演员李敬慧,就毕业于这个班级,至于现任儿艺院长的蔡金萍更是上戏的杰出校友。近年来,我和儿艺的联系越发紧密了,剧院聘我为艺委会院外成员,许多儿童剧新作,无论是童话版的世界名剧《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泰坦尼克号》,还是现实题材的《师者之路》《孩子剧团》,抑或是绘本剧、东方小故事,我都提过意见建议。
当然,我特别在意的还是那部我永不忘怀的《马兰花》。今年春节,儿艺又一次复排上演了这部戏,当年首演时马郎的扮演者刘安古老师担任了这一最新版《马兰花》的导演,他已经是年过80的老艺术家了,这个戏的演员也已经换了五六代。而在儿艺院内的马兰花剧场里,今天的小观众们依然看得兴高采烈,当逃下台的老猫在他们身边经过时,一样群情激昂地大喊“抓住它”!
和小观众坐在一起的我,不禁感慨万分: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和它的儿童剧对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的精神影响,对启发孩子们的心智,陶冶孩子们的心灵的作用是多么大啊!这大概是儿艺庆祝建院75周年时最欣慰最开心的成果吧。
明日请看《把最阳光的剧目献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