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赟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上海人过上了一段足不出户的居家生活,正值春光烂漫的时节。小区里的樱花从长出花苞到盛开,再到春风吹过落英缤纷,如今则是一片绿叶葱茏,只有下楼进行核酸检测的时候,才有机会匆匆看上几眼;同时期开的玉兰花更是娇艳欲滴,大片的花瓣兜不住温暖的春意,掉落在泥土里。又过了一两个星期,花朵不再盛放,树叶开始繁盛起来,木虽少、亦成林。
过去平常的日子里,更多会留意植物,因为它们体型庞大、原地静止,无论是否喜爱,总会闯入视线,然而居家久了,也有时间观察以植物为家的动物们,这倒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些小区里的动物邻居,给人的日常带来不少生气和趣味。
最多见的自然是鸟类。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很久以前,总以为能在上海的小区里看到最多的鸟类是麻雀,没想到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麻雀见到得很少,最常见的鸟类反而是乌鸫、白头鹎和环颈斑鸠。
先说说乌鸫。这种鸟浑身漆黑,其貌不扬,乍一看和乌鸦差不多,却没有乌鸦的那种令人不快的叫声,相反,乌鸫是鸟类中的歌唱家。从外观上区分乌鸫和乌鸦也很简单,乌鸫的喙是黄色的,乌鸦则是全黑的。乌鸫有以假乱真的本领,它们鸣叫的时候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以为有好几种不同的鸟,其实就是乌鸫在鸣叫。乌鸫的叫声虽然悦耳,但也有烦人的地方,它们会不舍昼夜地拼命鸣叫,总是会在半夜惊扰你的好梦。乌鸫也是在小区中属于比较“站得住”的鸟,可以在一根树枝上停留很久。若你有兴趣,拍到很容易。
有一种和麻雀体型比较类似的鸟,名为白头鹎,虽然体型不大,但是毛色很鲜亮,比乌鸫的颜值高得多。白头鹎虽然身体色彩斑斓,头上却是一片雪白,因此也叫“白头翁”,正因如此,很容易辨认白头鹎。和乌鸫相比,白头鹎就活泼多了,也不太怕人,经常会飞到窗台上向里张望。
第三种鸟体型更大一些,它们是珠颈斑鸠,也被叫作“野鸽子”,就是因为它们的外形和鸽子几乎一样,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颈部是斑点色的,像极了一串项链,因此得名。珠颈斑鸠并不常见,所以要拍到它们的正面照并不太容易。
除此之外,小区里的其他小动物也在最近的居家生活中被观察到,比如松鼠。如今在上海的不少小区,松鼠也不鲜见。只可惜松鼠的活动速度太快,往往还没等到摆弄好相机,它们就已经从这根树枝跃上了边上的墙沿。
朋友告诉我,他们的小区里还有浣熊,这可乐坏了小区里的孩子们,当可以在小区里活动的时候,浣熊出没的地方就成了一个小型的天然动物园;另外,这几年上海小区貉出没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很多居民也已经习惯于身边的这些动物邻居。人类和动物共享着一个地球家园,人类可以生存的地方,动物们也可以栖息。如果多一些共存的可能,想必也是很多人愿意看到的生活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