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恭候 生气盎然(帛画) 一场疫情,邻里情深 相遇“不老松” 近水还须善待水 关于借钱
第8版:夜光杯 2022-05-06

近水还须善待水

程国政

上个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道出的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近水还须善待水,傍山不可枉烧柴,惟有绿水青山人们才能美好地生活。

去过几次湖州,走在溇港尚义桥上,麻石条下流淌着静静的溇水,乍一看和江南的普通村庄别无二致,但“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指的就是它。

“溇,绝潢断港谓之。”(《中华大字典》)潢,这里指的是太湖。湖州溇港圩田系统源自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由运河、太湖大堤及70多条溇港、数条横塘、万顷圩田组成的成熟水利系统,是先民习水、理水、用水及居水的成功范例。

地图上,一条条南北向的“溇”“港”伸向太湖,一条条东西向的横塘布于其间,如梳齿般繁密的人工河道构成棋盘式的溇港圩田系统。空中俯瞰,溇港像一条条灵动的血脉,圩田则如一块块壮实的肌肉骨骼。溇港河道南宽北窄如喇叭,汛期,由南往北流的苕溪水经过窄窄的河道与桥洞束水双重作用得以加速,湍急的水流将河道里淤积的泥沙冲入太湖;干旱时,由北往南流的太湖水回入河道,滋养田垄。

犹如一面面镶框的镜子拼在一起,溇港的桑基圩田北望是烟波浩渺的太湖,南岸则是一片片桑树、稻田、鱼塘,还有掩映在碧水绿树中的一栋栋小楼……湖州先民利用疏凿河道的土堆成堤;地势相对高仰、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河堤上种植桑树,圩内低洼的沼泽漾塘养鱼,从而形成了符合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原理的“桑基圩田”和“桑基鱼塘”。“港里高圩圩内田,露苗风影碧芊芊。家家绕屋栽桑柳,处处通渠种芰莲。”宋人项世安《圩田》描绘的就是湖州。

湖州先民深知,必须尊重漫漫无边的太湖水,顺其性而行,于是桑基圩田、桑基鱼塘,福泽到今;大山里的十八洞村则是长冈倾秀入生活,最终赢得了“黄四娘家花满蹊”。

湘西十八洞村,相信不少人都去过。2013年以前的十八洞“地无三尺平、多是斗笠丘”,守着古老的宅子、美醉了的风景,村民四出打工。这年习总书记到这里,提出“精准扶贫”。村民回来了,利用绿水青山搞种植、养殖、苗绣、旅游、山泉水……生计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走在十八洞村里,看着村民一张张如牡丹的笑脸,欣赏着地域特色浓郁的梨子寨、飞虫寨、当戎寨、竹子寨,喝着土茶吃着腊肉:仿佛就是人间天堂。

花伤不见蜂蝶舞,山水痛看物尽枯。

19世纪中叶以来,德国鲁尔工业区一直是“德国工业的心脏”,煤炭和钢铁是两大支柱,二战后对西德腾飞作用巨大。上世纪70年代,鲁尔开始严重衰退,环境也被破坏得百孔千疮。区内70公里、流域800余平方公里的埃姆舍河,河流改道、堵塞、倒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还漏进地下采空区。德国人想尽了各种办法,表面的还好点,地下四五十米的巨量污水咋办?他们采用了污水电梯,3个泵站装在地下45米的深处,日夜不停抽脏水上地表,送去净化;河道两边植绿与固拓河床并举,雨洪蓄滞池并行。经过数十年艰苦努力,鲁尔2001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第一个以工业旅游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才会有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鸟语花香,呼吸的每一口都是新鲜空气,您说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