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秋秋
申城疫情进一步向好。老百姓从关注数据,到关注小区门。
按照上海发布的相关措施,不少单位将复工复产的节点,定在6月1日。然而这两天,不少人发现,自己被卡在小区门上。
有的小区“不出不进”,有的小区“只出不进”;有的小区已经允许“点对点”上班;有的小区,要求居民返回小区后接受3到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有的小区发了出门证,又收回,要求所有人足不出户;有的小区表示,只有就医需求,才能出门……
更让有的居民感到不安的是,类似“为什么我家小区如此规定”的问题,得不到正面的回答,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能否出小区”,与上海的防疫政策之间的逻辑线,不太清晰。
不少老百姓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部分基层执行的手势,似乎与“三区划分”无关,似乎与“无疫小区”无关,似乎与小区的地理位置无关,而只与疫情的形势有关。
老百姓说,理解村居委面临的防疫压力,但感觉存在层层加码的乱象。
本报记者今天上午联络了几十个村居委,发现手势确实不同。有的表示,执行的是街镇的政策,自己没有层层加码。而有的明确表示,6月1日是否能复工复产,在等待街镇的通知。
换位思考,村居委也在等待切实的、可执行的措施。
应该看到,疫情以来,村居委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一方面,人手紧张,“几个人服务几千居民”是常态,而得到的帮助不多。另一方面,部分村居委干部对政策把握不够,又缺乏指导,所以面对老百姓的解释工作,常有“牛头不对马嘴”状况发生。
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的基层组织,面对巨大的防疫压力、考核标准,简单粗暴地选择了“一刀切”,把由街镇传导而来的压力,转化为老百姓生活上的不便。这种易激发情绪的举措,不利于防疫大局,更不利于复工复产。
从“上下一心”的角度,要给基层干部指导、帮助,同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层层加码”的问题,也要问责。复工复产的小区门,不能成为防疫政策解释的罗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