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人间最美六月天(国画) 空谷幽兰 愿能拥抱被洗净的天空 琴之声 馋烹牛肉记 深山的呼唤
第7版:夜光杯 2022-06-05

琴之声

林颐

我近期在读古琴相关的书籍,有点“叶公好龙”,因为我自己不弹琴,也不懂琴,唯爱读书,爱着书里提到的琴人琴事,很能打动我。

读到严晓星先生撰著的《近世古琴逸话》,我觉得亲切。严晓星就是近琴却不弹琴的,他的兴趣更多聚焦在琴事,而且是民国的琴人琴事。书中所载,每则几百余字,不过是些掌故逸闻,可是个中自有况味。谭嗣同以家中庭院雷劈之梧桐大树而制琴名“崩霆”“残雷”,并赋诗惋叹“纵作良才遇以苦,呜咽哀鸣莽终古”。“绿绮台”原为明武宗御琴,后流落民间,辗转富商、文人之手,或慷慨殉国,或视若珍宝,此琴经台风而不毁亦被视为奇迹。读到这些故事,怎不令人唏嘘?

这些琴记,原多散漫,杂陈于各书。严晓星珍而拾掇,集而成裘,是一项费时且须有见识的工作,而所选篇目、事迹,更是在倾诉貌古意沉、慕道追远的思绪。

琴的前身是树,琴的形制是人。我读《琴人》,作者杨岚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是一株山地里长出来的树,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向往宽阔的天地、阳光雨露与不那么猛烈的、和煦的微风。杨岚原来不叫杨岚,岚,取山气缭绕之意,表达怀念与追求。

杨岚初中毕业后就浪迹各地,背着一把半废的古琴,走走停停,偶尔在某地休驻一段时间,一年半载,留不长,又走了。他并没有强烈的要学琴的渴望,似乎不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仿佛游离的状态就成了他生活的意义了。他慢腾腾地斫琴,一把琴,从年头到年尾,也没能完成。偶尔,赶在秋光之前,想要合着时节,就几天的时间,他却没日没夜地赶了出来。斫琴于他,要紧的是“斫”,刀劈斧砍,凿去了许多,他只要那剩下的、适合的那么一些,琴面和琴底合上,轻轻拨弄,乐音低而回鸣。

古琴发展到现今,弹琴的目的、审美的情趣大约发生了很多变化。可是,有些本质没变。琴之道,根本在“独”。抚琴人仿佛自处于独特的空间,抚琴是一种坐禅自省,是一种与“道”的直接沟通,是与心灵中深奥玄秘的一些东西的交流。古琴之特别,还在于它不仅是乐器,每首琴曲都有故事,牵涉悠久的历史与往昔景象,琴曲是丰富的叙事文本,琴之声,是出世的,又常常是忧思的鸣响,所以,琴,最得文人喜爱,它本身就有象征意义,琴棋书画,琴在首位。现代文人哪怕不会弹奏,也常会在房中、案上、壁架搁置一具。

琴,出世又入世,可作天地自然之轻音,可作思虑激昂之鸣响。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蕴,在风雨飘摇之世尤显风骨,令不弹琴者亦为之向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