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搭载着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奔赴太空。三名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继2022年5月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之后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将在轨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
随着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中国的航天梦又抵达了更遥远、更广阔的天际。外媒认为,这次发射是中国航天技术进步和全球影响力的新标志,表明中国发展太空事业的能力与信心正不断提升。
聚焦中国空间站建设
昨天,中国航天又一次成为全球焦点。
“在茫茫沙漠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约15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当中国媒体纷纷刷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不久,美联社紧随其后进行了报道。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将目光聚焦于三名中国航天员。“陈冬曾执行过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曾执行过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刘洋是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蔡旭哲是唯一的新面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将目光聚焦于三名中国航天员。
神舟十四号飞行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根据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今年完成在轨建造。中国空间站建设成了外媒普遍关切的“大动作”。
《新印度快报》报道称,“一旦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中国将成为唯一运行自己空间站的国家”。美国彭博社认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将为中国太空成就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去年中国实现登陆火星和2019年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那样”。
“希望中国航天员有一个平安的旅程,并能圆满完成本次任务!”在社交平台,外国网友也为神舟十四号和中国航天员送来美好祝愿。
“超级航天年”硕果累累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周年。在今年年初中国航天2022年计划表公布之际,外媒就曾表示,中国航天迎来了又一个“超级航天年”。
“根据任务安排,2022年,中国将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新加坡《联合早报》梳理了今年中国航天的计划。美联社称,中国2022年的发射计划表明,“中国正在加快执行航天发射任务的节奏”。
法国《舆论报》报道称,2022年中国计划安排4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这表明中国正在将航天强国作为重要目标,“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天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走得愈发沉稳,领域也愈发开阔。纵然星辰无声,但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却始终牵动世界。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由此,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2020年,嫦娥五号震撼落月,还携带了月球样本返回地球;2021年,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美联社坦言,多年来,中国的航天成就不胜枚举。
发展航天技术,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范例。
“中国在展示航天大国地位的同时,也传递出造福全人类的希冀。”美国太空网文章说,尽管国别不同,语言各异,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站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家。 本报记者 王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