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豪
近期,两位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金迪和秦怡相继去世,虽然她们都是在89岁和百岁的高龄安详地走完了多姿多彩的人生,但还是令人不胜伤感——唉,“22大明星”又少了两位,痛哉!
现在60岁以下的人,恐怕都不知道何为“22大明星”。它是指我国“22位大电影明星”之意,而“22大明星”则是民间的略称。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22大明 星”的说法。当时我国大城市的电影院里都悬挂着22位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不过全部是苏联面孔。虽然男的很帅,女的很美,只有极少的中国观众记住了他们的容貌和角色的名字,而对他们冗长而拗口的名字实在是敬谢不敏了。我对苏联电影很感兴趣,有事无事爱到附近的电影院去看苏联的“22大明星”,也只记住了邦达尔丘克(主演过《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达维多夫(主演过《牛虻》)、伊兹维茨卡娅(主演过《第四十一》)等几位,对大多数苏联明星知之甚少。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这22位幅照片全部撤下。电影院大厅没有了大照片,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倒有点叫人难以适应。直到1962年春夏之交,电影院里又开始悬挂22位电影明星的大幅照片,尤其让人兴奋的是,他们全部是中国明星。这自然引起了轰动,每天有很多人专程到电影院来,为的是欣赏明星风采。
遴选中国“22位大电影明星”之事,是在周恩来总理提议下实施的。据记载,1961年6月,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6月22日,周总理约请夏衍、陈荒煤和各地电影厂厂长及编剧、导演、演员30多人座谈。周总理对电影界同行们直言: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的22个大明星(照片)。新中国成立已经12年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己明星的照片呢?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明星嘛!夏衍,你考虑考虑。身为主抓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迅速行动起来。四大电影制片厂也纷纷把候选名单送到总理手中审核,然后由文化部门分配名额、平衡比例、综合评定,最终确定了名单:上海电影制片厂7名: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7名: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4名: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3名: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1名:祝希娟。这22位电影表演艺术家被命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但民间还是称为“22大明星”。他们的标准像被统一放大,在全国城市乃至乡镇的电影院里高高悬挂,广为传播。
当时有些人马上抓住这个难得的商机,各显神通。我有个在北京的表叔寄来一整套22大明星的照片,虽然印制粗糙,但我十分钟爱,秘不示人。苏州有家食品店还出售过一种奶糖,每粒糖果的包装纸上印有一位电影明星,顾客为了凑满22位电影明星,就只能多买这种糖果,以致糖果柜台人满为患。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还买到过一套22枚的年历片,每枚年历片上印着一位电影明星,“22大明星”的影响之大于此可见一斑。
这次评选许多当事者都一无所知。田华回忆,她奉上级指示去中国照相馆拍照,还特意先去烫了头发,至于拍照派什么用场,她茫然不知。金迪则根本不知自己已经入选,有一次到天津去演出话剧《雾重庆》时,吃惊地看见电影院的大厅里挂着自己的大相片,她还觉得奇怪呢!最搞笑的是庞学勤,为拍摄《兵临城下》路过北京,老同学赵联、李孟尧请他吃饭,在新街口电影院门口,老同学指着一张巨幅照片叫他看,他感到照片上的人很像自己,老同学这才挑明:这就是你呀!
22位大电影明星的巨幅照片在电影院悬挂了约两年半,直到1964年9月27日才全部取下。
我很荣幸,在2003年和李瑛老师合作拍摄一部纪念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成立50周年的专题片时,曾采访过“22大明星”中的张瑞芳、秦怡、孙道临三位,至今历历在目。电影表演艺术家们纷纷远行,但他们的大家风范,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