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一网通办”提出“两个免于提交”目标,即本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图为2020年5月,杨浦行政服务大厅在全市率先试点全面实行“两个免于提交”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2022年6月6日上午,常熟路一办公楼,员工通过“数字哨兵”和手机扫码有序排队进楼上班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2022年5月30日,乘客使用最新版“Metro大都会”App,可一屏展示“核酸检测”+“健康码”状态,直接扫码进站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2019年,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引导运输机器人”把窗口受理的材料装进“肚子”,送到商务中心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2018年,一种新型的智能垃圾分类箱亮相南京东路保安坊的老弄堂,垃圾箱自带称重系统,居民刷卡、按屏,垃圾箱就会自动开箱、投放,不同的垃圾可按照箱体上方的文字提示放至不同的箱体内 杨建正 摄
2021年,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所属新泾六村中心位置,图为小区智能停车系统显示屏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2017年 浦东率先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2018年演变为浦东“城市大脑”。
2019年初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建设愿景,上海在全国最早提出“一网统管”建设。
2020年 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成立,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0年11月 上海在全球350座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获得智慧城市领域最高奖项“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中国城市。
2021年 国内首个“实时、动态、鲜活”的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正式上线。“一网统管”已经接入全市50多个部门的198个系统、1000多个应用。
2022年5月 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最新决定,要求将“一网统管”和数字治理的理念融合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本报记者 解敏
政务系统“一网通办”,努力让市民和企业像网购一样方便地享受政务服务。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针对各类民生诉求和城市事件,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