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
不签三方协议就拿不到毕业证?近日,针对个别高校存在强迫毕业生签约、就业率“注水”问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就业统计必须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包括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等等。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预计达到1076万。如此庞大的数量,加上疫情、国际形势等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压力沉甸甸地压在毕业生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还以三方协议作为获得毕业生、学位证的门槛,更是要让毕业生焦头烂额。有的毕业生不得不托关系、找门路,就为完成签字盖章任务,这其实是“假就业”。
三方协议应由学生自愿签订,不能有任何强迫成分。只要学分、成绩等合乎要求,有什么理由不让学生毕业?就业统计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就业数据的真实准确是就业统计的底线。就业率“注水”、就业数据弄虚作假,会遮蔽真实的就业状况,妨碍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精准实施就业帮扶政策;具体到个人,还会影响毕业生的切身利益,比如因为“已就业”而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和待遇,实际上却处于未就业状态。
就业率“注水”、不签三方协议就拿不到毕业证等现象,并非今年刚刚出现。层层加码的就业率考核、便于招生宣传的盲目攀比等,是导致“注水”、造假现象的重要原因。目前,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就业统计的制度办法,包括建立毕业生监督反馈机制、建立用人单位数据比对核实机制、建立及时核查处理机制、开展第三方调查。与此同时,上述“三不得”中也强调“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等。挤干就业数据“水分”,就要严格落实与执行相关制度和要求。
针对毕业生就业,当下已有相关政策出台,例如上海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22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除了这些针对性措施,更重要的还在于保住市场主体,才能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