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集运行监控、监督指挥、联勤联动等功能于一身
江苏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老人办理“离线码”(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杨洁 屠瑜
2500万人口、约6.3万幢24米以上的高层建筑、总里程达831公里的地铁网络、12万公里的地下管线……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超大城市治理总有其难处。
回首过去,上海努力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面向未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作为最集中的工作导向和最鲜明的奋斗指向。
实现高效能治理,是发挥和彰显我国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是超大城市抵御风险挑战、永葆生机活力、始终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撑。
上海如何更好展现善治效能,绘好超大城市治理“工笔画”?连日来,不少党代表都提出了真知灼见。
党建引领 同心共筑“凝聚力”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时代在不断发展,社区形态、群体结构都在不断变化,基层也会面临越来越多新的治理课题,我最大的感受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这根红线,一定要贯穿始终。”市党代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燕如是说。
她从华阳路街道讲起,这里是上海基层党建品牌“凝聚力工程”发源地。“凝聚力工程”在发源时就是聚焦到人,华阳路街道的干部们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时代在发展,“凝聚力工程”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街道把“凝聚力工程”的群众基础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使党组织和党员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和“领头羊”,运用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基层民主协商的办法解决了一大批社区治理难题。
近年来,上海不断推进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点)为主体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中心体系功能建设,在全市布局开放1.2万个党群服务中心站点,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大上海保卫战中,我们的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了多次‘魔术变身’,每一次变身,都契合了重点任务、攻坚硬仗与群众期盼。”白燕告诉记者,在初期和中期,它变成物资保供大仓,街道还专门成立保供大仓的临时党支部,源源不断地为居民群众输送保供物资。进入常态化核酸检测阶段,中心又变身为核酸检测点,服务周边商圈和居民区。
楼宇党建也是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介绍,集聚在楼宇园区的主要是年轻党员和新兴业态、群体,意味着与社区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同样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在社区采取相对传统的方式;在楼宇园区,多采用网络式、活动式等新兴方式来吸引人们参与。“但楼宇园区也好、居住社区也好、历史街区也好,都是社会生态共同体。我们会把不同领域党建融合起来开展。”
而在金山北部地区生活服务中心朱泾镇,正在面向特色街区经营主体探索城市商圈党建之路。“商圈作为城市人气、烟火气的重要集聚地,我们要为其发展持续注入‘红色动能’,助力商圈内各类主体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优化街区消费环境,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本质上,还是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老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配套消费娱乐的体验空间。”市党代表、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说。
商圈是“两新”党建重要阵地,商圈党建是城市党建重要组成部分。夏红梅说,要激活商圈党建活力,促进商圈繁荣发展,主要是联合区域内各类经营主体,汇聚商圈内不同隶属、规模和类型的党组织,共享党建资源、共办党员活动、共推服务项目。
数字赋能 用好科技“绣花针”
近年来,上海首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在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截至今年初,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累计接入服务事项3458项,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努力让市民与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汇集应用1150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建成投用,为城市生命体“智慧体检”。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归根结底,是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此,市党代表、黄浦公安分局新天地治安派出所所长李勇深有感触。他的工作岗位就在“初心之地”,派出所0.5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就坐落着中共一大会址,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前来瞻仰;这里还有600余家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年均客流高达2000万人次的繁华商圈。从派出所到中共一大会址,这段267米的路,李勇走了十多年,他感受到安保工作正由“挥洒汗水”向“智慧赋能”转变。“在辖区大客流安保中,我们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安保体系,实现‘一屏观天下’。”平日里,通过科技赋能,李勇与同事们能提前感知、预测大客流风险,为调度警力提供有效参考。
李勇告诉记者,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总体框架下,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与淮海中路街道的网格中心、综治中心平台联通,形成隐患联治、工作联勤、平安联创的治理格局。“2021年,辖区110报警类警情同比下降28%。原本商务楼周边易发的外卖车辆乱停放、噪声扰民等一批社区治理难题,都得到了有效破解。”
“上海的城市数字化治理一直走在前列,核心的原因是,城市数字化治理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应用问题,更重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市党代表、上海氪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朱明杰,已深耕该领域20年,“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应该更大胆地拥抱新技术,帮助实现高效能治理”。朱明杰打了一个比方:“互联网刚刚诞生时,查找信息需要自己翻网站,后来有了搜索引擎,到现在又有个性化便利的算法推送。这套经验也能够应用在现实世界中。”比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开始是百姓企业寻找政府各部门办事,慢慢变成“进一网、能通办”,未来还应拓展智能办理场景。
朱明杰认为,科技赋能让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也让城市更加安全。
共建共治 收集民意“金点子”
党代会报告中提到,“超大城市治理必须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让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社区连着千家万户,社区细胞越活跃,城市活力就越充沛;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越强,城市向心力、凝聚力越大。
“疫情期间,每个志愿者都像能量棒,为我们注入动力。”说起这个难忘的春天,市党代表、闵行区莘庄镇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感慨万分。4个居委会、3万多位居民、286个楼栋,在上海最大社区封闭管理的日子里,数千志愿者一呼百应,为社区防疫贡献力量。“有的志愿者夫妻都出来了,把孩子寄养在邻居家;有的年轻党员,自家老母亲眼睛失明,依然每天来社区报到……”张军萍坦言,动员有能力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共治共建,就是康城的“法宝”。“大上海保卫战打赢后,这支队伍不能散,宝贵经验要留下来,这么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是社区的财富。”
近年来,张军萍见证了康城社区从曾经的脏乱差到如今改头换面,“社区居民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莘智汇”公共空间在康城社区启用,设有民意收集点与居民议事厅。“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定期组织头脑风暴讨论会。”例如,小区内的非机动车管理与停车问题,初步方案已公示,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张军萍说:“要让社区居民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唱主角’,这样社区治理就饱满了,也会更有温度。”
基层治理,如何进一步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让群众发表意见、发现问题、贡献“金点子”。2018年开始,上海市政府探索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目前,基层立法联系点已经从首批10个扩充到25个,奉贤区青村镇就是其中之一。市党代表盛志新原本在奉贤区青村镇司法所担任所长,他仍记得基层立法联系点刚开进村里的情形:“一开始村民们都觉得很奇怪:‘我们又不是法律专家,怎么也叫我们参与立法?’我就和他们说,这不是让大家从法律层面看,而是说说你们心里怎么想的,这个条款如果执行起来,你的利益是被维护了,还是受到损害了?大家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来自“田间地头”的立法声音也能听见。例如,《上海市地方粮食储备安全管理办法(草案)》征询意见时,就采纳村民关于建设粮食仓储等农业设施的建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征询意见时,有村民提出“条款中要增加解决争议的途径”,同样予以采纳。“就在前两天,青村镇又启动有关乡村振兴条例的线上意见征询,当天就收到十条意见建议。”
盛志新认为,基层立法联系点要发挥的作用是“一点多能”,不仅在立法时听取百姓意见,还要做好普法工作,更要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化解矛盾纠纷。“我们的目的是把大家的‘金点子’转化为‘金钥匙’。大家法治意识提高了,也必然会促进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