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广告 10岁男孩翻出窗 假跳楼酿真险情 金山举办湾区滨海嘉年华 陪伴考生迈过“最后一里路”
第4版:上海新闻 2022-07-03
老师们线上线下全天候督促学习不放松

陪伴考生迈过“最后一里路”

松江区李塔汇学校校长姚辉女把毕业年级的这几天称为“最后一里路”。为了全校60名中考生安心应考,校领导班子和多位学科教师、心理教师一同住在学校里,方便晚间给同学们在线答疑辅导并做心理舒缓。她说:“两年里经历了两次长时间的网课,孩子们真不容易。令人欣慰的是,他们都表现得越来越坚强了。上海抗疫的胜利,也极大鼓舞了这届考生战胜困难的劲头。”高考、中考开考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最后一里路”上,教师、家长和社会正在倾心陪着每一位考生。

在线晚间自修室

李塔汇学校有个“在线晚间自修室”,这是为初三学生专设的,基本上定在每天20时左右,一共也就半个多小时。姚辉女校长说,“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住在附近几个村里,留一部分教师在学校里全天候守着,这样,同学们放学回家后也能随时找老师答疑解惑。”

校教导副主任陈浩胜担任初三(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几天也留宿在学校。他说:“我会在晚自修时给十几位有潜力的学生‘开小灶’,出一些提高性质的题目,没想到一些中等成绩的学生也要求加入这个群。班上的小吴同学和小张同学,数学题做得又快又好,往往在放学之前就把所有的作业都做完了。我的电脑里储存了许多复习卷,我就用QQ发给他们。昨天我还从外区模拟卷里精选了几道题,没想到却难住了几位尖子生,这是一道有关图形运动的几何题,小吴同学问我答案,我故意不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群策群力找解决的思路。”陈老师说,班上还有几个学困生,也是他在晚自修时必须重点关心的,生怕他们偷懒或磨蹭,陈老师的“妙招”就是打开视频,远程关注他们认认真真把作业做完。

初三年级组长张博说,农家孩子比较内向,这对上网课有利也有弊。好的一面是孩子比较听话,从屏幕里就可以看到他们坐得端端正正的,不利的是因为不能与老师有眼神的交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复学后的这段日子,师生们都在争分夺秒。

张老师任教一个班级的语文,发现有几个学生是需要紧盯住的。他们的父母有的是做环卫的,有的是做保安的,疫情期间都一直在外工作,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只会管一日三餐,督促学习的事只能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复“敲木鱼”了。

带出首届毕业生

时隔11年后,90后姑娘赵悦即将第二次走进高考考场。只不过,这一次,她的身份从考生变成了送考老师。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三(4)班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她将迎来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

“就像我自己要去考试了一样!”赵悦说,也正因如此,作为一名新任高三班主任,心情非常复杂,有欣慰、有不舍,也有紧张。巧的是,她在老家的妹妹也刚刚结束高考,这种种要素叠加,让她更能感受同学们面对未来的复杂情绪。

前天是全班同学在学校度过的最后一天,她特意将emoji表情包放大打印,制作成手牌。大家热热闹闹举着手牌做道具拍了集体照,也用各种表情定格那些一起拼过、痛过、哭过、笑过的青春时光。赵悦希望大家以饱满的激情与活力面对未来的酸甜苦辣,用笑脸的表情去迎接未来的各种可能。

各式各样的表情包,也成为这名90后老师和同学们的沟通密码。数学课上,要求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课前课后的放松一课,赵悦努力“放飞自我”,戴上各种网红表情包当头像,拍短视频活跃班级气氛;秀一下自己新学的“Penbeat(喷笔)”技能,用笔在切割板上打出酷炫节奏。

三年的朝夕相处,年龄相仿的她和同学们亦师亦友,同学们爱和“姐姐老师”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用“狗头”表情包报名;她同样用表情包回应,并用幽默的口气提醒解题步骤繁琐的同学:“姐30年都没见过这么复杂的答案,你是有怎样的勇气。”看见同学进步明显,她也会兴奋地留言:“近期表现很棒,我看到了你的努力。”

在同学们眼中,赵悦是个热爱生活的“姐姐老师”,会抱着吉他给他们唱民谣,会在工作之余撸铁、跑步。令她开心的是,有学生在她影响下,也想在课余动一动,学一学。

“我对他们说,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比什么都重要。”赵悦说,十几年前,当她还是一名高中生时,遇到了一位无论是解题还是为人处世都非常“帅”的数学老师,激发起她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让她萌生了做一名好老师的梦想。看着她的第一届学生在三年时光里,一点点变得更加自律和自信,她知道无论是自己还是学生,都和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近。

“抱团取暖”共成长

延安中学高三(11)班的班主任、数学老师李燕华陪伴着班里36个孩子,度过了三年完整的高中学段。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的电话、微信随时为孩子在线;在孩子们眼中,她亦师亦友,像一个暖阳一样,驱散疫情带来的阴霾。

“本周日下午3到5点,大家一起再来刷个数学题,腾讯会员室已开。”昨天晚上,已经回家冲刺备考打卡1组的群公告又刷新了。“的确,疫情给大家带来了阴郁、焦虑等诸多情绪,此时,微小的个体就应该抱团取暖,同伴相伴对青春期孩子尤为重要。”李燕华说,有时候他们会相互监督,在线上“一起自习”,有时候他们也会邀请我进去答疑解惑。

到了高三,同伴影响非常重要,如果能够营造一种阳光、向上的氛围,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积极主动起来。“线上的自助打卡小组,除了一起学习,也成为了疫情期间孩子们重要的交流平台,会给人带来存在感,在这个亲密的群体里聊学习、聊生活,对于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益。”

班里的小陈是一名调皮的大男孩,以往对待学习总有“差不多就行”的躺平心态。疫情期间,同为医护人员的小陈(化名)父母时常忙得脚不着地,甚至没法回家,更没有时间监督他的学习。

然而,特殊环境,加速了孩子的成长。“他变得更自立了,学会了煎牛排,照料自己的生活。在小伙伴的云陪伴下,独自在家的他不仅不孤单,学习还变得更主动,时常和好朋友相约线上打卡。”李燕华说,小陈家没有打印机,布置的作业他全靠手写在本子上。“他的成长就在这一笔一画之间。”

而李燕华的学生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五的班会。上周五的班会,是高考前最后一场。李燕华在细心叮嘱孩子们最后居家复习的注意事项时,也和他们分享了自己的一个考试秘密:原来,7月7日正是李燕华的生日。“我当班主任已经有15个年头了,第一次要在7月7日生日当天送考。许多年前,我参加高考的第一天也刚巧在7月7日,当年我数学考了满分,所以,一定会把好运带给你们。”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