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智慧快餐 含光 冰冻酸梅汤 妈妈的扇子 朋友小何 新对照记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2-07-03

新对照记

关立蓉

去年夏,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读大四的女儿,选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采访自己的亲人,帮助他们重拾一段过去岁月的记忆。女儿从这宏大的历史题材中选取一个切点——采访曾经做过乡村教师的外公,了解他们那一代人的求学历程。囿于疫情,女儿没有从南京回到故乡,她采取电话沟通的方式,对外公进行远程采访。

87岁的父亲,把这当做一件庄严的大事。他甚至凌晨4点起床,写好了几页纸张的回忆简要。8点整,按照约定,采访准时进行。我们把手机按成免提,全程录音。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浓重乡音中的沉缓叙述。70年前的那些尘封的记忆,如一幅风起云涌的时代画卷,缓缓展开。

“1935年,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大概7岁入学,读的是私塾,先生家的一间昏暗的偏房,就是读书的教室。先生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子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还兼学写毛笔字、打算盘,没有系统化的内容,跟现在的基础教育不能比……

“1949年,我上了掘港小学。因为战事的耽误,人家读初中的年纪,我还在读小学……小学毕业是1952年,家里没有条件继续供我读书,我就想找个工作。看到如东县师资训练班招学生,我就去报名,9个月的培训,我毕业了,成了苴镇小学的老师。但是我深感水平不足,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学毕业生,怎么能教小学生呢?我就一边教学一边读书,充实自己。那年9月,我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资——19元5角。15块钱用来养家,当时,我要抚养妈妈、外婆、姑妈……”

稍事休息,我听见电话那头传来玻璃器皿碰撞的声音、汩汩的水流声。空间的距离不复存在,我似乎感觉到父亲正坐在我们对面,将滚烫的开水注入到玻璃杯中,茶叶在沸水中翻腾起来,舒展开来,氤氲出淡淡的茶香。

“1954年,我有了一个进修的机会,到泰州师范学习一年,学校把三年的学时压缩成一年,学习很艰苦,但免费住宿、吃饭,还发五块钱零用钱,我自己用一块钱,四块钱寄回家。师范毕业了,我回小学继续当老师。1960年,我教了一个毕业班,班上12人考取了如东县中,这个成果很难得,我受到表彰,抽调到如东县中学批阅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卷子,这是我做教师的黄金时期……”

看了一下时钟,已经接近11点,我惊叹父亲的记忆力,近3个小时的叙述,浓缩半生求学和任教的经历,在他的内心,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下午,女儿根据录音进行文字的整理,看着她专注的背影,我回忆起她的求学之路。

1999年出生的女儿,2005年入读掘港双语小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多少美好的回忆。读初中那年,女儿随军到南京读书,每年春秋两季,老师组织孩子们上山踏青、秋游,明孝陵、紫金山天文台、头陀岭……金陵城的诸多盛景,都留下孩子们的足迹;玄武湖的美景,一年四季,皆如诗画,春来发绿波、夏莲无穷碧、秋水静如练、冬荷几幽痕。周末游园,在这一湾碧波荡漾的湖水面前,孩子们或写生或摄影或临湖酝酿诗句……中考后,孩子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是一所有百年悠久历史的名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在此求学。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还开设航空班,操场上有一架巨大的航空飞机模型,激励学生们铭记校训,踏实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在察哈尔路37号,女儿度过了难以忘怀的三年。考入南京大学后,她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争取到回母校实习的机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她的人生理想;成为十五六岁孩子的领路人,带领他们走入庄严的历史殿堂,了解过去的悠悠岁月,培养他们质朴的人文情怀,在女儿看来,这,无比美好。

两代人的教育历程不断在我眼前穿插闪回,迥然有别,又殊途同归。这对照,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变迁。

整整一个下午,女儿把录音稿件转变为文字,足有3万多字,我打印下来寄给故乡的父亲,终于了结了他的心愿:“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多好!”是的,真好。

六月的夏风吹过,吹来毕业的讯息,女儿将前往上海复旦继续学业。她的胸前,别上了光荣的党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