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
本报记者 易蓉 马丹 陆梓华
一声惊雷滚过,阵雨如期而至,却也来得快去得快。
一个中考考点的门口,支起几个遮阳棚,正好成了赶考人和送考人的庇护。棚子底下,老师们反复确认证件、收缴手机,有些絮絮叨叨,反倒是十四五岁的考生,N95口罩根本遮不住弯弯眉眼的笑意,挺淡定。
因为疫情,2022年上海中考、高考推迟至7月。这迟来的考试季,邂逅了申城的连续高温,但是暑热的炙烤,在2022届考生经历的焦灼面前,不值一提。谁会想到初中4年、高中3年,网课前前后后上了近一整年,因为疫情经历各种突发状况,留下许多遗憾。但是在老师和父母眼里,他们是“最珍惜校园”的一届,也是“成长最多”的一届。
一
封控期的“小鬼当家”
7月12日15时40分,静安区教育学院初三学生陈佳烨放下手中的笔,对身穿防护服的监考老师道了一声“谢谢”,走出华东模范中学的考场。妈妈姚丽华大概会一直记得那个画面——女儿迎着阳光,穿过长长的通道走来,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孩子是那么的坚强而从容,真的长大了。”
就在中考开考前几天,陈佳烨居住的小区因零星疫情受到临时管控,陈佳烨的考点从原来的常规考点换到了“应急考点”。“接到小区管控通知,我就做好了换考点的准备。应急考点的考场人数更少,很适合有点‘社恐’的我”,小姑娘半开玩笑地说。
她确实从容地完成了这场重要的考试,还在考试前一天又为爸妈秀了一把疫情期间练就的烹饪才艺,煎了一块香喷喷的牛排。这块卖相挺括的牛排出现在妈妈的朋友圈,引来不少亲朋的点赞。
“疫情告诉我,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突发状况,我现在都能淡定应对。”考场的意外调整并不是陈佳烨遇到最“棘手”的事。4月初,上海疫情正是最严重的时候,在医院工作的姚丽华主动申请去方舱支援,而同为医务人员的先生也在医院闭环工作,小佳烨度过了父母不在家的45个日夜。
刚开始,“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15岁的佳烨打蒙了。“生活怎么安排?学习怎么管理?”然而,包括佳烨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原本稚气十足的小女孩迅速完成了“小鬼当家”的蜕变成长——不仅把生活、学习安排得井然有序,还学会了做饭烧菜,当起长辈们的疫情“心理疏导师”。
“被迫当家”的不止陈佳烨一个。突然的封控隔离猝不及防,“大白”妈妈在一线抗疫,爸爸也被封控在浦西照顾生病的奶奶,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的陈文彬独自在浦东家里一待就是两个多月。那段时间又要备战高考,还要面对基本生存难题,一度让这个向来独立的男孩犯难。
家里囤了些冷冻和方便食品,可谁也没想到“足不出户”会持续那么久。“彬彬平时很能干、独立,每天视频问问,他也说都吃了。但是有一天,他跟我说:‘爸爸,冰箱里就剩点腐乳,也快要吃完了’,我心里咯噔一下。”爸爸陈华想起那个时候,心里仍然觉得不是滋味。
“外卖叫不到,网上买菜也抢不到。我想,我该不会要饿死在家里了吧?”事后回想,陈文彬调侃地说。事实上,当时文彬每天的餐食已尽力从简,甚至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可后来冰箱已空,眼看仅剩几盒杯面的时候,他也没法淡定了。
爸爸在楼栋群向邻居发出了求助信息,班主任和同学们听说他的困难也一起帮忙抢菜。搞清楚各大平台的抢菜攻略,手机里每天5时58分的抢菜闹钟如约而至,后来又加入了小区团购群,逐渐解决了断粮危机。
他最难忘的是,邻居们为他筹备了一批物资。那天文彬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地上铺满了大家送来的蔬菜、水果。他不停地向邻居们道谢,“大家说‘有问题就说,一起想办法解决’,当时真的很感动”。
“我还想感谢我们楼组长。”陈文彬说,生活物资的保障、学习资料的打印,楼组长“有求必应”。“我也很佩服他。他不仅管我一个,我们楼那么多户人家做抗原、测核酸、发物资,巨细靡遗他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生存的问题解决了,学习的压力也不轻。高考延期的消息传来,更增添了一分焦虑。陈文彬的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学习情况他心中有数,自己安排复习节奏。但是线上几场测验下来,个别科目不太理想,他开始怀疑自己:“在家学习,效果是不是打了折扣,自己复习总是不如在学校。”不过,尽管有些焦虑,陈文彬还是踏踏实实专注学习,他调整了“主攻”方向,复习重点更加侧重、聚焦。
“也都熬过去了。”那段时间陈文彬一个人还是挺难受的,他特别想念能每天和同学面对面交流的日子,而当下,只能通过QQ聊几句,或者打盘游戏,能够在联机的时候“开麦”听一会儿伙伴们的声音,也是很好的安慰了。
二
备考时的“超级马力”
6月,上海校园迎来初三和高三学子的回归,复学一个月备战中高考。
上海市东辽阳中学初三学生赵可蒙默默将中考目标“调高”了一截,她想更努力冲刺,取得更好的成绩。“动力拉满”是复学的状态,而她的“加油站”是方舱。受到疫情影响,赵可蒙经历了一趟方舱隔离之旅。
4月,赵可蒙的邻居确诊新冠,由于共用厨房,没几天她的妈妈也确诊了,赵可蒙核酸呈阴性。原本相依为命的母女俩不得不分开治疗和隔离。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离家,第一次与陌生人一起睡“通铺”,第一次经历“不关灯”的夜晚,第一次遇到学习没有桌子……挑战接踵而至,对赵可蒙来说,最难的是“没桌子”。“隔离方舱的居住条件比较简单,没有桌子、椅子,我就坐在床上上网课,作业也只能趴在床上写。”赵可蒙说。
主动请缨,赵可蒙成为了隔离方舱里最小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们疼爱她,得知她的学习需求,特别帮她调换了更安静的空间。而且,还有了桌子。“桌子有了,没椅子,我就到处找,最后发现了两个整理箱,叠起来凑合!”适应了方舱生活,赵可蒙平静又坦然。
总结这段时间的成长,赵可蒙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学到很多”。方舱里的“大白”哥哥姐姐给她做了许多科普,包括如何照顾康复的妈妈;志愿服务的时候,她看到“大白”热饭也吃不上,却还有不少人不理解,也想帮着去解释、去宽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一定要好好学习!她解释说:“在方舱里发饭的时候,我看到好多学生都忙着学习。甚至有个小学生饭也不吃,忙着上网课。大家都那么拼,我也要努力冲了!”
向明初级中学初三女孩小天(化名)觉得,经过疫情,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幸运。集体给予的温暖,是无可比拟的。班主任姚老师几乎是24小时在线,任何时候有事情,或者心情不好,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复。小天从方舱回家了,趁着其他同学体育课的时间,姚老师和各科老师只要有空,就帮她弥补缺漏,尽快跟上大部队节奏。
这个春天,她成了班上第一个“阳”了的人,经历了连续3天40℃和近一周38.5℃的高烧体验。小姑娘一度怀疑人生,觉得为什么偏偏是自己中招,更以为自己这样烧下去要“挂”。还好,把病毒打败了。
“现在想想,经过这个波折,我好像更加……”小天寻思了一下,想到一个词,“豁达!就是很多困难想得开了。”小天说,陆陆续续,班上又有3名同学“阳”了。慢慢适应了方舱里以床为桌,倒扣脸盆为椅的网课生涯,她成了那个“传经送宝”的人。大家“抱团取暖”,感觉事情也没有那么糟糕。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坚强的女孩,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给你点赞”……小天理着书桌上那些可爱的小玩意儿,看到同学们一句句因为熟稔而没轻没重的玩笑,笑了。书桌上的那艘黄色小纸船,则是全班在离校前互相抽取的“盲盒”。“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小天抽到的留言,正巧来自她最爱的化学老师。
小天不愿毕业,更不想离开这个温暖的集体。
中考前的最后一个周五,是静教院发初中毕业证书的日子。陈佳烨期待了很久。但因为小区突然管控,让是否能参加毕业典礼变得不确定了。“疫情有太多的不确定,虽有遗憾,但也只能坦然接受。我都和班主任说好,如果我缺席了可以把我的头像P到集体照上。没想到,毕业典礼前一天,小区管控结束,让我如愿和同学、老师当面道别。”那天,70多岁静教院老校长张人利在烈日里站了2个多小时,就为了和毕业生一个个合影。“病毒是无情的,师生是有情的。”
三
波折中的别样青春
高考第一天,陈爸陈妈一起送考。“也就是送送而已”,到达考点,陈文彬就去找班主任报到,他是班长,还要帮忙点数。陈爸陈妈退到旁边阴凉处等待,考点开放入场,陈文彬把手机交给爸妈就和同学一起走了。陈爸陈妈跟了几步,目送儿子顺利通过验证入场。
“那个会给连日加班回家累瘫的我按摩的小家伙,真的长大了!”陈爸很感慨。5月底,陈爸工作的企业复工,积压的外贸订单催得急,生产任务很重。申请返工的陈爸,出了小区直奔工厂,也没去看儿子,“物资也充足了,学习也帮不上,工作上有很多任务着急处理,就没回去”。妈妈在医院奋战,爸爸忙工作又要照顾奶奶,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着。陈文彬丝毫没有埋怨,相反他很理解和支持父母:“爸妈一直照顾我,支持我,他们现在有需要,我也应该支持他们。”
这场疫情更凸显了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友善和温情,陈文彬因此颇有感悟:生活中会有许多困难,要做的就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怨天尤人;做好当下的事,做出恰当的选择,不虚度光阴。
这几天的上海,骄阳似火,气温超过了40℃,空气热得发烫。15岁的佳烨终于能睡到“自然醒”了。她家所在的小区受疫情影响,仍在管控状态。“哪儿也不能去,刚好在家避避暑,顺便整理一下初中的学习笔记、练习材料。休整几天,又要为高中自主招生做准备。”刚结束人生第一场大考——中考的佳烨言语里感受到的是“匆匆复匆匆”。
20来本笔记,30来本教科书,40来卷练习册……整整停停,佳烨花了3天,才把“拥挤”的书桌和书柜重新理了一遍,拾掇出几大摞完整的材料,准备送给亲朋的孩子,又腾出了一些地方,过几天重新设计适合高中的学习空间。整理的过程,都是她一个人完成,完全没让父母插手。“我只争取到了帮忙拿垃圾袋的‘工具人’工作。”姚丽华笑着说,3月中旬开启线上教学以来,“对她而言,这是属于她的独立空间,是她的重要‘战友’。对父母而言,这是见证孩子在疫情里一夜长大的纪念品”。
“我觉得,我网课期间的改变,就是从一张书桌的布置开始。”佳烨说,在视频电话中看到妈妈在方舱的工作场景,被她积极乐观的抗疫精神打动,当即暗下决心,不再让爸妈为她担心,要让他们看到更好的自己。于是佳烨为自己布置了一个趁手的网课环境,书桌分成三块区域:网课资料区、设备区、学习区。居家的日子,她时而在书桌前勤奋苦读,时而眺望窗外,放飞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父母的思念。也正是透过这扇书桌边的窗,她盼回了在方舱工作两个月的妈妈。
疫情3年,刚好也是佳烨初一到初三的重要3年。“经历了两次疫情,遇到了许多不确定,解决了许多突发状况,我从不知所措到坦然接受。其实,这样的体验也不错。”回忆过去的4个月,佳烨说,有挫折和惊吓,也有成功喜悦和从容淡定。
中考笔试的结束,在佳烨看来是成长路上的一个“起点”。对于未来,她有更多的憧憬和梦想。“我想做一名老师,做一名化学老师。”佳烨目光坚定地和父母聊起了自己的理想。
因为疫情,高中3年,有一些遗憾。但是对陈文彬来说最庆幸的事,是考进这所学校,认识了老师和同学,“我高中过得很开心!”
尽管2022届初中生和高中生历经波折和遗憾,但他们的青春依旧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