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纳吉特角灯塔 (摄影) 街市素描 夜间口干如何解 宠爱与悲哀 搪瓷生活忆趣 夜鹭的凝视
第8版:夜光杯 2022-07-18

搪瓷生活忆趣

潘家龙

最近整理家什,理出一只白色的搪瓷面盆,盆底里写有“太浦河工程会战留念”的红色字样。那是1991年冬,乡水利指挥部向参与“太浦河工程会战”的全体人员发放的纪念品。当时,我在乡广播站工作,也随同乡水利指挥部人员一起上了工地,现在,当我看到那只白色的搪瓷面盆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搪瓷生活的种种趣事。

小时候,天刚蒙蒙亮,家里的有线广播总会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晨曲。乡亲们纷纷起床洗漱,儿时的梦呓里,隐隐约约听到了搪瓷叮叮当当的声响。那时,一起床会先拿个搪瓷杯,从灶间水缸里舀一杯水,一屁股坐在客堂的门槛上喝。时不时,将水含在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怪声。母亲则走到灶间的面盆架前,将搁放在架上的搪瓷面盆取下倒进半盆温水。然后,喊着:“小弟弟过来……”边喊边将冒着热气的毛巾轻抚我稚嫩的脸庞。瞬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记得,大哥结婚办喜事时,我和三哥、妹妹守着洞房门口,逮着红娘端着一个印着大红“喜”字的搪瓷面盆出来给新嫂子打水。然后,我们追着红娘讨喜糖,直到她将堆满糖果和饼干的搪瓷盘端出来,我急不可待地把口袋塞满,吃着糖乐滋滋地离开。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饼干、一颗糖果,足以让幼小的我得到满足和快乐。

过去,市郊人家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搪瓷制品。刷牙、吃茶是搪瓷杯子、洗脸是搪瓷面盆,小孩吃饭是搪瓷碗(俗称洋铅碗),连老人用来咳嗽吐痰的也是搪瓷痰盂罐。搪瓷用品深受人们欢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搪瓷的背后浓缩了上世纪整整一个时代的记忆。搪瓷用品是当时的家庭图腾:搪瓷盘子上有漂亮的月季花、孔雀和荷花的图案;印有白底红字语录、标语、口号和厂名的搪瓷杯也是那个年代的特色;白色搪瓷杯印上特定的字,作为奖品发给职工也是司空见惯的。童年时,我经常看到父亲坐在家门口,捧着一只印有“西渡装卸运输公司先进工作者”的搪瓷杯,边喝茶边与邻居们聊家常、谈山海经。

家里原来还有两只大的白色搪瓷碗,那是我去奉贤农大参加县里组织的群师组长培训班时买的,用它们一只盛饭、一只放菜。后来,我进乡广播站参加工作了,这两只搪瓷碗也跟随我一起去了单位。在开挖泰青港、参加太浦河会战中,我也不忘带上了这两只搪瓷碗。那时,正逢青春,身强力壮,开河挑担时,用搪瓷碗盛的米饭,每顿吃两碗不在话下。再后来,不用搪瓷碗了,放在家里平时用它盛麦子或稻谷喂鸡鸭。家里养花了,又把它作为底座放在花盆下。时间久了,搪瓷碗斑驳不堪,原本洁白的碗壁也变得黯淡无光了,黄褐色的锈迹星星点点分布在各个地方,碗沿口的搪瓷也磕掉了不少,露出黑褐色的铁皮。不知哪一天,发觉阳台上有水,水是从搪瓷碗里流出来的,我依依不舍地把它们放在了可回收物品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搪瓷制品,也是当时青年人结婚的标配。搪瓷用品的唯一缺点就是易坏,磕磕碰碰后就会缺损一块,像蚕豆瓣大小的搪瓷掉下来,没有破的话还可以继续用。搪瓷品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也温暖了我们的青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