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剧照 郭新洋 摄
论坛现场
疫情催火了舞台剧的线上直播。上周末在四川大剧院装完台的广州歌舞剧院舞剧《醒狮》临时接到停演通知,以1元“票价”转战线上直播,2万元成本赢回200多万元回报远超票房收益。那么,未来的观众在哪里?线下还是线上?彼此之间会形成冲突吗?日前,来自美国百老汇的资深音乐剧人丁墾在“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发展论坛”上,通过线上发言表达了对线上、线下演出的多元发展的预测。
线上观剧人数激增
曾任音乐剧演员,后来从事版权交易,接着又成为托尼奖百老汇音乐剧《红磨坊》联合出品方的丁墾,专事中外音乐剧交流与制作。他透露,前期,疫情导致百老汇、伦敦西区乃至全球剧院关门;近日,剧场重新亮灯,观众回到剧场。同时,在美国备受欢迎的音乐剧《汉密尔顿》的线上观看人数暴涨74%,被称为“汉密尔顿冲击”。在线上观看一次该剧费用仅为现场贵宾票单价的7%——而在家看该剧还不受人数限制。此外,线上调查还发现,观看线上演出的成年观众里,有75%的人表示视频会激发他们去看现场演出的兴趣。
同样,《醒狮》的尝试,一开始则略有“悲壮”——这是广州歌舞剧团第二次抵达四川大剧院后不能按计划上演,上一次也是为了遵守8个月前的疫情防控要求。此次,四川大剧院提出把该剧搬往线上,收取1元钱的象征性费用。不少热爱这部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的观众纷纷表示支持。直播间涌入近318.9万观众。在观众席全空的情况下,《醒狮》剧组依然完成高质量的演出。据透露,最终收益200多万元,远超预计的票房收入。
流媒体带来的技术拓展,让线上演出的形式更为丰富。丁墾透露,今年托尼奖颁奖礼虽然也是在线上举行,但是新增了VR体验。音乐剧《危险心声》就在颁奖过程中以VR技术的形式表演了片段,观众还可以通过VR技术体验某酒店的托尼奖套房。技术,还可以让身处异地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与麦当娜“同台”演唱。
线下演出仍是首选
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透露,在国内“剧院依然是捕捉人类情感共鸣的场所”。喜欢社交、热爱艺术的观众还是更倾向于选择到剧场看戏。2019年疫情前文化广场的全年演出总场次达到至今最高峰:286场;接待观众数量达到42.4万人次,总收入高达1.29亿元。历经疫情的2021年,也有72台、206场演出上演,观众人数为22.5万人次,总收入超过8500万元。最近上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更多年龄段的观众入场。
张洁表示:“文化广场60%的观众是上海观众;而目前剧场开放的上座率是50%”,因此仅本地观众就能支持文化广场的票房。音乐剧还有特殊的社群文化——95后、00后在自媒体上的聚合效应会推动票张销售。但是,大家也认为,线上演出是回避不了的,就像是小孩子上网课,上着上着也就习惯了。
并驾齐驱各有所长
综上所述,丁墾预测线上观众与线下观众会同时发展,但方向不同,他说:“去线下观摩演出可能会发展成相对奢侈的消费,例如《汉密尔顿》最高票单价已经达到1000美元;而其余观众则选择线上。”以至于,如今的音乐剧主题与形式发展形成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大制作,一类是创新的小制作。这两类都拥有相应的观众群。
2015年起,上海文化广场就开始制作中文版或原创音乐剧,去年,首推自制音乐剧展演,6部剧目和4部原创孵化剧目,如《我的遗愿清单》《拉赫玛尼诺夫》等,在30多个城市巡演了360场,把上海音乐剧带向更多的二三线城市。
“电子设备带来的是孤独感,而人类生来喜欢扎堆”,丁墾认为:“人们要在角色里看到自己,这就是今年荣获托尼奖最佳音乐剧为何颁给《怪圈》的原因。”全球音乐剧的发展,已经从“大型音乐剧”历经“点唱机音乐剧”“电影改编音乐剧”,发展到如今的“现实题材音乐剧”——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观众,都要在音乐剧里“看到自己”,正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说:“戏剧,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