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咏兰图(扇面) 养老和谐靠大家 游览欧洲“九寨沟” 好奇“泉水潺潺”之余 夏日童年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2-07-25

夏日童年

□龚寄托

在四时轮回中,我偏爱夏季,尤其忘不了童年时节乡村那别具特色的夏日时光。那些日子,多少回在我脑海思绪中涌动起簇簇耐人回味的记忆细浪。

竹林课堂

夏日的沪郊自然村落,犹如一幅色彩墨韵酣畅淋漓的江南山水画。对一个年幼的乡村学童来说,酷暑盛夏三伏天,正是孩子们无拘无束的黄金暑期,也许这也正是我和大多数孩童一样暗藏心底的喜爱夏日的理由。

我出生于沪郊北部乡村,家中姐弟三人。因家庭经济拮据,姐姐和妹妹没怎么上过学。故而我打小能体谅父母在牙缝里省下钱供我上学的不易,念书习字分外用功。即使是在假日里,我在力所能及帮父母做些割羊草之类的家务事外,也不用父母操心,主动温习功课,做好家庭作业。

但令我为难的是,我家那间狭小的房舍中,简易分隔,又是煮饭烧菜的厨房,又是休息睡觉的卧室,身处其间埋头做作业的我,不一会就满头汗淋淋的,即使芭蕉扇来回不停摇摆也无济于事。

生活经验丰富的母亲灵机一动,想出了到宅前竹园中做作业的好主意。并说干就干,很快在竹林深处选择理想位置,三下两下打扫干净,并同我一起搬来了桌子和板凳,我打心眼里佩服母亲有办法,眼前翠竹环绕,凉风习习,不正是理想的天然课堂吗?于是邀上村里的小伙伴,每天相聚竹林课堂,读书温习,互相之间还不时商讨切磋,为解题时有争吵,但往往受益不小。一时间竹林深处书声琅琅,并不时夹带着村童们纯真的欢声笑语。

更让我难忘的是,在田间劳作的母亲常忙里偷闲来竹林课堂慰劳竹林学子们,送上一些农家自产的黄瓜、番茄、甜芦粟。经济拮据的母亲偶尔也会慷慨地给孩子们每人买上4分钱一根的“光明牌”赤豆棒冰。

神奇酱缸

早年间,常听母亲他们有一句口头禅:“吃煞‘正月半’,饿煞一‘三春’”。意思是农家在相对体面地过好农历大年以后,想方设法挨过物资匮乏的漫长三春季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作为还沉浸在腊月大年那股喜悦劲中的农家子弟,就盼着夏日的到来,可美美地吃上农家自产的黄瓜、丝瓜、番茄、扁豆、毛豆等时令菜蔬,尤其是母亲自酿自制的时鲜酱瓜,一经入口,回味无穷。

如今我还常常思念起孩提时自家的那口神奇的大酱缸。每逢夏日来临,母亲就从墙角下捣腾出这口多年大酱缸,只见她将早些时候制作并经过发酵霉变的酱瓣饼置入大酱缸内盐开水中,然后端放在烈日下自然烤晒。没几天,一缸色泽鲜亮味道鲜美的农家特色酱自酿成功啦。

之后,母亲隔三差五地从自留田里采摘了一些鲜嫩的黄瓜、生瓜,腌制一番,稍稍晾干后直接置入酱缸中。而更让我感佩的是,家中吃剩下的西瓜皮,经母亲一倒饬,也成为别有一番风味的特色酱瓜。有时候母亲让酱瓜与其他菜蔬巧妙组合,如酱瓜炒毛豆,出落为经典农家菜,我不仅早餐喜欢吃,就是正餐时也常吵着要吃。要知道母亲还把它列为待客的招牌菜呢。在我看来,差不多整个夏日,神秘的大酱缸进出有序,仿佛成了我家取之不尽的菜坛子。

一天,玩在兴头上的我,突然听到雷声隆隆,瞬间想到酱缸不能遭雨淋。于是二话不说,撒腿就往家跑。在无力把酱缸端进屋情况下,来个脑筋急转弯,转身前往灶头间,取下大锅盖,活像一顶大圆帽合体地戴在大酱缸上。不一会儿雷阵雨倾盆而下,母亲也冒雨赶回家,望着眼前安然无恙的大酱缸,双眼湿润,直夸我懂事。

在抗疫宅家的日子里,我和妻子也曾学着自己做酱瓜,虽说味道还不错,但自感远逊于儿时母亲酿制的农家酱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