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到本报7月22日《70岁上图寻找历史见证人》的报道,关于上海图书馆的童年回忆顷刻间涌上了知名配音艺术家、“小鹿纯子”姚锡娟(见图 郭新洋摄)的心头。远在广州的姚锡娟告诉记者,上海图书馆在南京西路325号刚开幕不久,自己就以家里的哥哥姐姐为榜样,学着排队进入上海图书馆看书,“1952年,我还戴着红领巾,刚上初一,那个年纪,就和照片上的五个小女孩相差无几呀。”11岁的姚锡娟身量矮小,上课被安排坐第一排,她还是一个调皮捣蛋不用功的小孩子,想学大孩子去图书馆,进入儿童阅览室又只盯着喜欢的童话书看。
“那时候我家住在西藏南路那边,一直朝北走,走过人民广场,走到南京路往左手拐弯进入南京西路,要是往右拐就是南京东路了。”走啊走,姚锡娟走过国际饭店,走到南京西路的拐角,一抬眼,望见楼顶的大钟,“多漂亮的地方!”年少的姚锡娟尚未拿到借书证,“但是能进入上海图书馆,多么令人骄傲!”即使在儿童阅览室里,也未闻喧闹之声,小朋友们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起,翻看一点自己想看的书。那时的静悄悄和偶然响起的翻书声所带来的神圣感,却让姚锡娟记了整整70年。
“要是对同学说我去过图书馆,是件很自豪的事,他们都会对我刮目相看。”那时候,若要进入上海市少年宫,得有一定门槛,而进入上海图书馆阅读却没什么限制。“上海图书馆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从《安徒生童话》读起,慢慢地,姚锡娟开始读《卓娅和舒拉》《古丽雅的道路》等书籍。
有时,放了学,姚锡娟就会到南京西路上的图书馆看一个下午的书。她也从一个剪着短发调皮捣蛋的“假小子”变得走路悄无声息,变得“乖”了。“图书馆有一种力量,一进入馆里,甚至一接近一感受到它周边的氛围,就让我的心中满满地鼓起了帆,好像自己已然是一名有追求的少年。”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您还有哪些和上海图书馆的缘分与故事,欢迎投稿至dushukanbao_sh@163.com,并提供当时的照片,最终将有十位“最有故事的读者”受邀成为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幕日的荣誉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