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篆刻 书法 饮诗 序《开卷手稿集》 上海地名中的“行” 国际象棋和萨拉米香肠 “景画”与“心画”
第12版:夜光杯 2022-07-25

序《开卷手稿集》

陈子善

这是一册别致的《开卷》作者手稿集。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三个缺一不可的关键词:《开卷》、作者和手稿,试一一说之。

先说《开卷》。一份薄薄的民办读书小刊,2000年4月创办于南京,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已经过了廿二个春秋,仍在按期出版,至今年二月,总共印行了两百六十三期。而且,《开卷》刊出之文大都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很少大话、空话、套话。这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多么了不起的事。

再说作者。《开卷》之所以能够坚持到今天,与作者的鼎力支持密切相关。《开卷》的作者几乎涵盖人文社科各个领域,甚至还有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作者中不乏文坛前辈、学界翘楚和后起之秀,一代又一代,像接力赛一样一起为《开卷》辛勤笔耕,才成就了今日的《开卷》。

接下来就应该说到手稿了。本书是《开卷》作者手稿的第一本选集,总共入选五十六位作者在《开卷》发表的各种作品的手稿(当然,也有个别例外,如姜德明先生的《怒吼吧,中国》一文即为未刊稿)。这些作者中,大多数是我的前辈,四分之三我都有幸认识,有的还有不少交往,经常请益。而今,除了杨苡、姜德明、李文俊、朱金顺、董桥等少数几位先生,大部分作者都已经作古。因此,对我个人而言,见字如面,倍增敬重怀念之情。

近年来,手稿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和学术史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是深入研究作家学者作品的一条新的路径。就现代文学研究而言,《鲁迅手稿全集》已经问世,茅盾的《子夜》、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寒夜》等名家名著的手稿影印本也均已出版。从北到南,作家手稿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已举办了数次,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

比较而言,当代作家学者的手稿似还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开卷手稿集》的面世,或能为改变这种状况发挥作用。当然,这些2000年以后的作品手稿绝大部分已非毛笔书写,但这是时代使然,风气使然。当下电脑写作已经一统天下,毛笔手稿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退而求其次,钢笔、圆珠笔和“水笔”的手稿,同样或端正或潦草,或浑厚或秀丽,或一气呵成或多次涂抹,同样可以欣赏把玩,更同样可以展示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构思、推敲、修改的始末。一言以蔽之,同样值得认真揣摩探讨,这册《开卷手稿集》不就是一个明证吗?

董宁文兄真是一个有心人,他在努力编辑《开卷》的同时,精心保存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开卷》作者的手稿,如果是别的刊物,很可能早就当作废品丢弃了。而今,他又将之整理,公之于世,并酌加充满感情的说明文字,使读者对这些手稿和手稿作者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真是功莫大焉。

《开卷手稿集》初集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期待二集、三集能够继续编下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