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昨天在铁路上海站采访,听说客流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有些感慨。
大上海保卫战后期,不少媒体用“逃离”一词,形容那些急于离开上海的人。他们还会回来吗?成了不少人的疑问。昨天采访了好几位出站旅客,他们中有修飞机的机务,工地“搬砖”的打工人,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京东的售后客服,还有来上海投奔父亲朋友的高中刚毕业的小伙子……大家来的理由五花八门,但很多人都说:还是上海的机会多。
还记得今年6月16日,上海重启复苏不久,2022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在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总投资5658亿元的322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627亿元的48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7200多亿!透过这个惊人的数字,人们看到了世界对刚刚走出疫情困境的上海,那金子般的信心。
还有此前一天的6月15日,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获颁证书,使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48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512家。数量不断增加,能级不断提高,投资不断加码,充分表明上海仍然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之一,外商对上海投资预期和信心没有改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1至6月上海依然引来366家首店落户,首店数量蝉联内地榜首。今年7月8日,上海城市更新重点地标项目——南京西路1225号锦沧文华广场,迎来知名意大利奢侈品集团OTB旗下四大先锋时尚设计品牌Maison Margiela、 MARNI、JIL SANDER、AMIRI旗舰店入驻,这也是上海进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后,率先于核心商圈亮相的首批高能级首店。
与天文数字的投资相比,与这些跨国公司总部、首店经济的落户相比,普通人的去与留看似不起眼,但对一座城市来说,也是人心与信心的重要体现。毋庸讳言,这场艰苦卓绝的疫情斗争,的确反映出上海对重大风险预警预判不够,社会迅速高效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治理数字化还要在实战检验中提高水平。这些都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但这座城市的精神始终没有变,尤其是那些在这座城市工作、学习、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的坚韧坚守、自尊自律、互帮互助、优雅善良、豁达包容,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最耀目的亮色,也是上海最宝贵的财富。
当前,上海的散发疫情依然此起彼伏,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仍需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昨天采访时,一位民警的话让人很有感触——“让所有来上海的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安全”。的确,经历了大上海保卫战的每一位普通人,尤其是那些选择再回到这座城市的人,都值得尊重和感激。和这座城市一样,他们的人生在经历巨大困难,这个时候,更需要关心和帮助。上海此前出台了《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八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执行是否到位,力度是否解渴,还需要不断落实推进,让那些对上海充满信心的人们,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