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是美俄合作的象征
美俄德三国航天员热情相拥 图GJ
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鲍里索夫26日表示,俄罗斯将在2024年后退出国际空间站,同时开始部署俄罗斯国家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拥有过的规模最大的空间站,俄罗斯负责其中至关重要的动力推进系统。在俄罗斯退出后,这座曾被视为冷战终结象征的空间站的命运又会如何?
在中国问天实验舱刚刚成功发射入轨、中国空间站进入建设高潮的背景下,世界航天格局或许正在加速变化。
俄方宣布退出
3月18日,三名俄罗斯宇航员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驻扎在空间站的七位宇航员向他们送上热情的拥抱,七人中有四名美国人和一名德国人。当地球上正围绕俄乌冲突吵得不可开交时,太空中却似乎传达着一种在俄罗斯与西方之间日渐稀缺的品质。
然而,这一幕暖心的画面可能很快将永远成为历史。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鲍里索夫26日在向总统普京汇报工作时表示,俄罗斯将在2024年后退出国际空间站“单干”。
国际空间站脱胎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冷战后在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推动下重启,成为昔日对峙的双方重归于好的象征。1998年国际空间站开建,航天项目均由美俄两国主导。
但是,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对俄规模空前的制裁正在摧毁双方合作的根基。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当天,美国总统拜登就威胁将打击俄罗斯的太空计划。随后,俄罗斯航天集团时任总裁罗戈津称美国考虑切断俄罗斯与GPS卫星的连接,欧洲航天局则宣布无限期暂停与俄合作的火星探测项目。
美方左右为难
对于俄罗斯退出国际空间站的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回应称,尚未收到俄罗斯的“任何官方说法”。
简短而冷淡的回应,实则是NASA左右为难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如今美国有哪个机构最眷恋与俄罗斯的合作,恐怕非NASA莫属。首先,国际空间站虽由美俄日加欧五家航天局合作运转,但其中关键的只有美俄两家。如果失去俄罗斯负责的动力推进系统,空间站只有坠毁一条路。
其次,NASA在火箭发动机和天地通勤上非常依仗俄罗斯的技术。美国近年来引进了100多台俄制RD-180和RD-181火箭发动机,还有24台没有交付。在俄罗斯以断供发动机反击西方制裁后,美国短期内的航天发射能力已被大幅削弱。如果再不能使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国际空间站的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可能都会出现问题。
然而,西方高涨的反俄情绪,尤其是美国国会对俄罗斯的极度敌视,已对美俄航天合作构成巨大挑战。因此,NASA在总体沉默的基础上,适时释放美俄航天员相拥的暖心画面,也积极游说华盛顿政客开绿灯。
就在15日,NASA刚刚不无欣喜地宣布与俄罗斯恢复航天合作,双方将整合飞往国际空间站的宇宙飞船,允许美俄航天员互相乘坐对方的航天器。
但俄罗斯航天集团的最新表态,恐怕会让NASA才恢复不久的笑容再度凝固。
“天宫”或成唯一
毫无疑问,航天合作是俄罗斯反制美国的一张王牌,而国际空间站恐怕就是NASA的“七寸”。
国际空间站自2000年迎来首批宇航员以来,已展现出无比重要的科研、经济与政治价值。20余年来,它不仅是西方唯一可用的空间站,也是人类仅有的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但是,西方在国际航天格局中的优势正在快速消减。一方面,国际空间站“老了”,原定2024年退役的它虽被强行延寿到2031年,但这是以美俄合作为前提的。实际上,国际空间站近80%的系统已经老化,仅今年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就出现了两次姿态失控事件。
另一方面,中国空间站建设异军突起。随着去年4月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首个空间站“天宫”正式开始在轨建设。问天实验舱24日发射入轨后,空间站建设加速。根据发射计划,梦天实验舱将于10月发射,届时“天宫”将全面建成。
东升西落,此消彼长,无疑令NASA有些难堪。何况,中国取得的这一成就,是在美国严禁与中国展开太空合作的情况下达成的。
但NASA可能无暇悲哀,怎么留住俄罗斯才是当前最令它头疼的难题。如果俄罗斯真的退出,国际空间站能否延寿到2031年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届时如果太空中只剩下“天宫”遨游,不知美国国会山的大佬们又会作何感想。 本报记者 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