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响乐团档案室里珍藏着一本极有年代感的笔记本,黑色硬壳封面上写着“上海交响乐团业务汇报记录 一九七八年起”三行字,里面用蓝色钢笔手写记录了自1978年起,上海交响乐团乐手们举办的每一场室内乐音乐会的时间、地点、曲目等信息,在这一份份具有历史价值的“极简节目单”下方,均有一个字迹飞扬的签名:黄贻钧。
当时的乐团团长黄贻钧为训练乐手的合奏能力,创办了这种“业务汇报”式的室内乐演出形式。想必黄老先生也没有料到,这个本来对内的业务训练研讨演出,会延续40年,乐声不断,并经乐迷口口相传,成长为一个具有深厚城市音乐记忆的口碑品牌。
从最初的“打游击”到之后“转战”锦江饭店、静安宾馆,再到驻扎湖南路排练厅,这些辗转变迁不仅仅是演出地点的变化,也是“上交室内乐”的成长轨迹。孙颖迪、宋思衡、唐韵、王之炅等一批青年演奏家年少时都常登“上交室内乐”的舞台,刚上大学的黄蒙拉更在这里一口气拉完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搬至“馄饨皮”后的“上交室内乐”,从“业务汇报”成为品牌传奇。上交不断推进室内乐品牌的打造,探索作曲家的“冷门”作品,也挖掘“藏在深闺”的遗珠作品。事实上,乐团的宝藏室内乐组合远不止此,还有让乐迷津津乐道的北极星四重奏、东海岸四重奏、美乐四重奏、印象钢琴三重奏、梧桐二重奏等。
诚如资深乐评人李严欢所言:“室内乐品牌彰显的是一支世界顶尖交响乐团的实力。柏林爱乐有“12把大提琴”、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有许多室内乐组合。”如果说交响乐团是一艘集聚精兵强将的巨舰,它所展现的是平衡下的整体实力,那么顶尖演奏家自由组合的室内乐队,则更像灵活的小艇,凸显了演奏家的高超技艺和音乐素养。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