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墨虾 难忘的津贴费 我的老学生 每个小孩,都是我们生命里的一束烟火 “缺”与“瘦”之得
第12版:夜光杯 2022-07-28

“缺”与“瘦”之得

——“行走天地之中”之二十二

俞天白

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这是人类生存智慧宝库中,压箱底的智慧之一,就因为生活中总会和她不期而遇,并始终给人以老树发新枝的惊喜。

这是普遍的体会。对于我,最深刻的一次,是贺兰山给我的。

贺兰山,因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而使中国人熟知,“踏破贺兰山缺”也成了爱国精神的典型表述。尽管中国十大古战场名录中没有它,我却始终因为“缺”指的是平地而把它看成了战场。那年,我到银川开会,必定要去瞻仰的地方就是这里。直到徒步登山,到了建于两山夹峙的山坳中的“三道关”的头道卡,“缺”字的意义便恍然了。万马奔腾一般的群山,处处都是峭壁悬崖,它在黄河河套平原上的险要,对于我方,远胜于铁壁钢墙;对于敌方,荒凉险峻到这地步的阿拉善高原,却是易守难攻的门户。在那种敌强我弱的情势下,岳飞率军要“踏破”它,绝非“守”,而是“攻”,“攻”方能“雪”靖康之“耻”,“灭”我等“臣子”心头之“恨”,这是多么艰难!贺兰山就是报国图强意志的试金石。它之所以名压重镇,就因为爱国者这种不屈不挠誓死拼搏的进击精神,这正是这首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如果不到这里,恐怕永远领悟不到这一精髓。

教我叹服“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的,还有扬州的瘦西湖。

瘦西湖,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清初吴绮的《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至于以一个“瘦”字,赋予了与杭州西湖双美争妍的美学地位,却是乾隆元年(1736)钱塘诗人汪沆的一首诗。那年,汪沆慕名来到扬州,享受了市井的繁华,领略了这一美景,不由得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一首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在古代,以文科为主的社会模式,可以歌唱的诗词的影响力与传播力,是很强的,何况是带着这般粉红色的故事。于是“瘦西湖”便传开了,并因此获得了“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盛誉。

我脑子里就是装了这些“本本”,踏上了扬州这一张“名片”的。可是,身临其境,不觉从心底喊出了一声:不对呀!细究其因,方知数百年来,世人不仅误读了汪沆,还因误读,忘了追索最初以“瘦”命名此湖的原意了!

不错,她与杭州西湖一样美,个性差异,就在这一个“瘦”字。但绝非汪沆所写的扬州美女将她堕落成了“销金一锅子”,把风流才子的荷包搜刮干瘪了。殊不知,来自山明水秀的钱塘江畔的这位文人,到了此地,第一感觉肯定和我的感觉一样,就是“瘦”!这种“瘦”,完全是有湖光碧水而没有山色相衬的那种单一!山因水而显丰采,水因山而得妩媚。有水而没有杭城那许多起伏出节奏感的山林作为衬托,不“瘦”都难。不过,因其规模之娇小及弯曲狭长婀娜多姿的走向,这“瘦”便传递出了她的另一番神韵:摒弃了艳媚的清纯。肥有肥的美,瘦有瘦的秀,“环肥燕瘦”,各尽其妍,“瘦西湖”,一扫“抄作业”之诟病,而提升到了和杭州西湖同样一个级别,构成了双璧竞秀之美!将这样传神之笔,误解成销金窟里的罪孽,简直荒唐!

至此,我相信,汪沆之前人文荟萃的扬州,面对这一湖碧波秀水,肯定从心底搜寻过许多词来替代“保障湖”的,最终在“瘦”字上达成共识,就是出于这个道理。借西湖之光,用一个“瘦”字,既展示了个性,更道尽了山和水在生态美学上的奥秘,也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真善美的价值,都不是单独能够体现的。

我们所读的书籍,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也是今人生活的记录、提升、交流与荟萃。但世界丰富多彩,不只是多样性,更在于多变的动态,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是不同的,并以此展示其鲜活的生命力。

行走天地之中,“纸上得来终觉浅”,注定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经验,注定了读与行不可能是平行线,而是互补、互证的关系。能否理解、践行这一求知法则,决定了高与下、成与败、得与失、发展得快与慢,决定了人能否置于万物中心地位。“缺”与“瘦”之得,无非是生活中不时邂逅的两个小例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