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无法抹平罪恶,正义虽迟必将到来。记者昨天从警方获悉,夏季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开展以来,上海刑警加大命案积案侦破力度,连破3起超过20年的命案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
劫杀杂货店主夫妇
1996年4月2日深夜,当时的南汇芦潮港地区一家杂货店传出一阵呼救声。
“什么事?”一位路过的村民听到了,马上去敲那扇紧闭的店门,门内传来“女主人”细细尖尖的声音:没事没事。听到答复,村民离开了。
距离杂货店不远的农宅里,一位独自在家的女村民也听到了隐约呼救声。她叫上另一名邻居,往杂货店走去。距上一位村民敲门不过十分钟,此时屋内再无回应。两人绕到后门,推开门,只见杂货店男主人面朝下倒在血泊中,3米开外,女主人也倒在柜台外的地上。两名死者身上有多处刀伤。
当时的芦潮港还是农田,没有公共监控,也没有目击者。办案人员发现,现场有明显翻动痕迹,柜台里的现金已被一扫而空,由此判断,这是一起入室侵财引起的杀人案。中心现场发现的唯一线索,是两枚不属于死者的脚印。经过比对,两枚脚印属于两个不同的人,也就是说凶手至少有两个。
经过走访调查情况,两名曾在附近寻找工作的陌生男子,成为警方重点关注的对象。其中一名男子抽“散花”牌香烟,这是河南当地的烟草品牌,在上海非常少见,给村民留下深刻印象。案发次日,民警找到了两人的落脚点——杂货店北侧百米外的一处废弃房屋,屋内提取的脚印跟案发现场的脚印比对一致。
案发两天后,有村民在自家桃林的农棚里,发现了被遗弃的行李袋,还有“散花”牌香烟的烟盒、烟蒂和汽水瓶。办案人员在香烟和汽水瓶上提取到5组生物信息。
两名男子自此再无踪迹。当时刑侦手段有限,办案人员用“笨办法”排查了近千人,还找专家模拟了两名嫌疑人的画像,发布了大量协查通报,都没有收获。但浦东警方始终没有放弃,与不断更新的生物信息库进行比对。一旦有新发现,有人就会去当地核实排查,但数次都是失望而归。
今年5月,浦东警方发现有犯罪前科的河南籍男子武某的生物信息跟当年现场采集的一名嫌疑人一致,这意味着沉寂了26年的案子,有了重大突破。浦东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对武某展开前期侦查,摸清了他的活动轨迹。7月19日,15名警察组队奔赴河南某村庄,将武某抓捕归案。
武某到案后百般狡辩:“我没去过上海。”“你们是不是弄错了?”审问从晚上7时持续到午夜,面对周密的证据,武某最终承认了作案事实,供出当年的同伙耿某。
耿某家离武某家不到百米,专案组连夜将耿某也抓捕归案。据两人交代,1996年他们一同乘坐火车到沪打工,盘缠很快用光却没找到工作,便生了抢劫杂货店的歹念。杂货店老板夫妇反抗阻挠,他们便用随身携带的长刀将两人残忍杀害。两人连夜潜逃,步行一个多月躲躲藏藏地逃回河南老家。
一度困扰办案人员的谜团也被解开:那位路过村民听到的“没事”,其实是耿某捏着鼻子模仿被害女主人说的。
少年杀害“忘年交”
2001年5月18日,浦东新区周家渡地区发生一起杀人案,69岁的赵老太在家中遇害身亡。案发后,浦东分局刑侦支队成立专案组开展侦破,但始终未能锁定凶徒身份。
科技日新月异,案件也终于迎来转机。今年3月,一杨姓男子进入警方视线。当年17岁的杨某和赵老太是朋友,当天曾去过赵老太家中,事后却失去踪影。7月5日清晨,警方成功将他抓获归案。
杨某到案后,交代了当年的犯罪经过。当年杨某在浦南文化馆游玩时与赵老太结识,后来多次到老人家中吃饭。案发当晚,杨某在文化馆遇到了下班的赵老太,帮她搬东西回家。在老人家中,杨某偷偷潜入赵老太卧室,从她钱包内盗窃200多元,不料被当场发现。争执中,杨某残忍地杀害了老人,并从卧室抽屉里盗走了剩余的2000元现金。
“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很愧疚。她看我可怜,一直很照顾我,我叫她奶奶的……”面对民警,杨某坦承了这些年内心的折磨。一念之差彻底了改变杨某的人生,他从一个开朗外向的人,变得沉默寡言,也很少社交。目前,犯罪嫌疑人杨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已被浦东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入室盗窃杀死屋主
2001年12月5日,闵行区马桥镇望海村一农宅内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由于案发在深夜,案发地周边都是农田,人烟稀少,没有目击证人,现场有效线索很少,对死者关系人和案发地周边人员排查也没有进展,案件侦查陷入僵局。
21年来,办案民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出案卷,对照着每一个疑点重新梳理分析,出差核查,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
案件终于迎来了转机。专案组通过运用最新刑侦技术,结合比对案发现场遗留的线索,发现本市一起盗窃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刘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7月1日,专案组在河南警方协助下,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刘某。经审讯,刘某交代,当年因欲入室行窃被发现,用现场工具将屋主杀害后逃离上海。目前,犯罪嫌疑人刘某已被闵行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本报记者 潘高峰 特约通讯员 忻文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