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公告 21分钟近3000次按压 “禁捕蝌蚪”视而不见 大家动手打“李鬼” 潜逃26年,杀人凶犯终被擒
第7版:社会新闻 2022-07-29

大家动手打“李鬼”

金雷

夏天,装修完毕,搬新家的多了,但乔迁之喜中,有市民却遇到糟心事。

怎么回事呢?一个星期前,朋友上网预约了一家老字号的搬家公司,到了周末,对方没按约定的时间抵达,朋友从上午一直等到了下午。搬完家具结账,对方的要价和预约时相比翻了几倍,还振振有词,完全不理会朋友的质疑。朋友再打电话去这家公司找负责人,回复的内容和态度与现场的一样蛮横。朋友据理力争,当时的状况,几个人围住他,眼看着就要动手了。情急之下,朋友家人拨通了110……

经过当地派出所调解,最终朋友按预约时略多一些的金额支付了搬家费用。纠纷是解决了,朋友仍觉得哪里不对劲。在民警的提醒下,他打开搬家公司的网页仔细查看,才知道是被骗了!

原来,这是一群冒名顶替的“李鬼”。他们在网页上盗用知名搬家公司的名称、商标和其他拥有知识产权的元素,然后放上自己的联系电话。这样一来,朋友以为打开的是想要的搬家公司官网,电话预约时对方报了一个正常的市价,不露破绽,等服务时再狮子大开口,斩你没商量。

通过调解,朋友了解到,由此引发的类似民事纠纷不是一起两起。民警提醒,遇到这类情况,尤其人单势孤,市民应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及时报警,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投诉。

家庭服务业市场需求大,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难免有“李鬼”浑水摸鱼。市消保委曾统计,仅沪上一家知名搬家公司身后,就藏着20多个“李鬼”。互联网时代,“李鬼”也“进步”了,学会钻信息获取便利的空子,偷梁换柱,迅速达到牟利的目的。但无论什么手段,其实质都是对消费者实施诈骗,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而且,其在商业经营中侵犯知识产权的做法,逾越了法律的底线。

听完朋友的讲述,记者提醒他作为公民也有义务消灭“李鬼”,帮助更多人避免权益受到侵害。比如,去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将“李鬼”的网址、服务电话、地址等实施诈骗的内容公之于众。大家一起动手,用互联网的方式整治互联网时代的“李鬼”。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