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向阳花(插画) 芦粟甜,亲情更甜 魔都之静水深流 感受速度,增添色彩 钱仁康先生与两瓮大洋
第13版:夜光杯 2022-08-05

魔都之静水深流

何菲

时间像支离弦的箭,一不留神就会射出很远很远。一次漫长的闭环管理让很多人开始回忆过去,我也时常会想起十几、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那是个消费气息鼎沸的时代,也恰好赶上了我这代人闹猛的时代,就连那些年我写的书里也充斥着浓浓的消费味。那些年上海著名的都市生活类报刊有几十种,用大量篇幅描述该如何有格调地吃喝玩乐,都市小资文化有着烈火烹油的意味。夜晚十点以前的著名商圈、商业街沿线马路总是水泄不通,许多百货公司的周年庆仿佛是永不落幕的狂欢。那时这座城市的消费、情绪曲线外放且高亢,鱼龙混杂,层次参差,涌动着人间烟火与当代都市的暗流。不过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有保鲜期,慢慢地很多业态如同一梦,速热也速朽。后来氛围渐渐沉着侘寂,日益静水深流。上海仿佛也迈入了中年。

记忆犹如一颗颗不断聚散离合的珍珠,串起一条纠缠明灭的时间之链,也是一道轻盈而磅礴的情感线。疫情以来许多人越来越喜欢安静与纯粹的生活,重新拾起书本并珍视亲情。成年人的世界,现实领域的重要构架已然定局,要在生存空间和心理延拓上有实质性突围,是很难实现的神话。上海向来不仅仅是个地域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不仅经历过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蜕变,也见证了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艰苦奋斗历程。这座城市的横街窄巷有见惯世面的眼锋集智,盖因它自开埠以来就享有城市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它和它的人民有种天然的自省、超脱和适应力,以及某种无法抹去的底色。

上海的格调超级复杂且难以描述,就像每幢百年老洋房表面看都差不多,但有些是72家房客,有些就是需要接头暗号的、有着显赫背景和遗存的府邸。这些年上海的圈层更为固化、微妙与细分,消费更为隐秘幽玄。不同圈层的人兴趣点、敏感点显然不在一个频道,很难有真正的共鸣与共情。什么是一个圈层,就是综合分值接近、能够提供的有形无形的资源与价值比较接近、且文化层级审美品位相对接近的人,一搭脉,一交手,就知道了大致的致密度和软硬劲。偶有破圈的想法,但那多半是向上的,向下不兼容。不同圈层的人,不会随意僭越,也不会妄自菲薄,路归路,桥归桥。如何在自己的圈层里尽量活得滋润有尊严,上海人自有一套生活艺术与心理建设能力。当然,人的底气、资源、格局、眼界、阅历甚至包括气质与才华,很多都是滋养出来的,那些沉稳有底蕴的人,不管来自何方,多数得益于上三代的积累与沉淀。

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商业飞速崛起。那时溢出资源很多,勇于把蛋糕做大的人大多实现了阶层跃迁。这些经历了浪奔浪流的弄潮儿,如今多数人淡如菊,坐看云起。而1960年后1970年前出生的优秀人士虽然年少清苦,求学艰辛,却也搭上了时代与机遇的快车,大多成为各领域的主力军和掌门人。在秩序稳定的社会,草根逆袭是不容易实现的事,但是上海相对公允的竞争机制和较为清晰的上升渠道,仍能让人闻到机遇的味道。上海是比较尊重专业技术人士且有着成熟职场文化的城市。受过良好教育、习惯于规避波动风险的他们,身处怎样的职级和薪级,就提供多少实际的付出。兢兢业业,不会德不配位,但也不会越俎代庖,有着明晰的职业、事业与生活的界线。他们会在业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转型升级,尽量做一个价值输出体系里不容易被替代的人。未必讷于言,但一定敏于行,有着难以量化的得体。他们也是这座城市的中流砥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