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戴一次性手套剥小龙虾 挡住细菌  难挡油腻腻 国内首个细胞制剂第三方检测平台落户张江 科研也应讲“工匠精神” 泡在田里  寻找能抗病的“最美水稻”
第8版:科创上海 2022-08-05

科研也应讲“工匠精神”

张炯强

最近,《科技日报》原总编辑刘亚东的一席话震动全网:“我们国家去年原油进口是5.1亿吨,进口金额大概是2500亿美元。同一年,我们国家进口芯片达到了4400亿美元。”他又说,“如果造原子弹的难度系数是1的话,那么载人航天难度系数可以说是10,航空发动机可以说是50,造半导体芯片难度系数就是100。”

刘先生的观点是清晰的:不能仅仅靠集中人力、物力研发芯片,这样不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事实也正如此。2020年,全国有13000多家企业蜂拥而至搞芯片,包括地方政府批了很多,给了政策,给了地,结果很快出现破产潮,一地鸡毛。

显然,高科技产业急不得。尤其是芯片,它是一个漫长的、寂寞的长跑,赚不了快钱。我们为何研发芯片很困难?刘先生总结了多个要点,其中两个方面特别值得一看:一是我们缺少顶端的科研工作者、科技人才,芯片基础研究、芯片设计需要集中大量的专业人才,需要无数专家不计得失地探索工作。而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正是当下科技界所缺乏的。

另一个是我们缺乏产业工人,缺乏普遍的“工匠精神”。表面上看,现在的芯片、光刻机等等,原理简单,但难就难在“精益求精”四个字。我们的产业工人很多干三年两年就转岗了,产业工人队伍很不稳定。而国外的很多产业工人都是世世代代去做一件事情,祖传父,父传子。不仅是做半导体芯片,其他一些领域都是这样,因此能做出更精美、更精确的东西。

什么是“工匠”?出国旅游,常见到发达国家的一些人,依然在手工制作玻璃器皿、皮鞋、钟表,永远延续着祖辈的事业。他们不仅为了谋生,更是在守护一份源自祖先的荣耀。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批基层的工人,“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对职业的挚爱。虽然有些难,但必须去培养这种精神,从一点一滴开始。这是夯实工业基础的前提。

其实,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也该有点“工匠精神“:少计较经济利益、少计较论文、少计较名利,多一份对科研本身的热爱,多一份钻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