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
破解更多大脑奥秘 让机器人自己思考 “AI作诗”10秒写出藏头诗 “星机变”:“数字基座”灵活调度
第3版: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22-08-29

破解更多大脑奥秘 让机器人自己思考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复旦类脑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曾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仍停滞于机器概念。也就是机器人所拥有的本领,都是人们赋予的。很快,我们要破解更多大脑的秘密,让人工智能‘自己思考’。”

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之际,复旦类脑研究院副院长薛向阳接受采访时认为,仅仅依靠大数据、计算机技术支撑的人工智能是有缺陷的,像人们熟知的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往往会出现大数据没有采集到的“盲点”;人脑则不同,总会在关键时刻灵光一现、随机应变。因此,真正的人工智能是人机相通的产物。

据介绍,复旦类脑研究院正在探索未来人工智能突破点,破解大脑奥秘。薛向阳表示,理解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谁揭开大脑运作的神秘面纱,谁就能在全球智能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位于浦东张江的复旦类脑研究院,其建筑中部下沉,外表犹如一把从中间升起的“大伞”,这把“伞”上纵横交错的纹理,就像大脑的纹路。在这里,冯建峰、薛向阳和诸多科研团队正在破解一个个“脑奥秘”:比如,研究发现,人脑前额叶和枕叶区的灰质体积越小,多动症的症状越严重。冯建峰进而解析,人们的许多生理行为均与大脑有关,通过大脑的惩罚与奖赏机制,可以寻找出根源所在。那么,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也能受到惩罚与奖赏机制的影响,变得更为有效呢?冯建峰指出:“这不仅是医疗领域的突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实现人工智能的‘自我思考’奠定基础。”

还有,像“解梦”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也可以在复旦类脑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实现。科研人员为记者现场模拟,当置于7T磁共振内的被试者进入睡眠状态时,采集被试脑部功能磁共振信号,对信号解码可以还原出其梦中的事物。比如梦中出现一条河流,人脑中就会出现与河流相关的信息,就有河流的编码。当所有的编码合成,就出现一幅完整的梦中场景。

冯建峰强调,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之前的依靠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单一学科,它可通过数学、计算机、信息、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获得最终的神经形态仿真、类脑智能算法等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突破。

50年前,一部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风靡全球,人们见识了拥有“人脑”的机器人的厉害及可怕之处。然而时至今日,尽管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无处不在,但仍未能看到人工智能中的“思考者”。让人工智能有“人味”,这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最前沿,也是当下复旦类脑研究院全力进取的方向。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