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愚园路上听历史  苏州河边看未来 基层治理创新,从“云端”到“指尖”
第3版:要闻 2022-09-28

愚园路上听历史 苏州河边看未来

国际学生感悟上海城市软实力

“我以前就听说过钱学森先生,今天更深入地了解到他当年如何作选择,以及为什么那么做。我觉得,这与我们留学生来说有一些类似,那就是为了报效祖国,这也是我自己的目标。”上海大学金融专业博士生、肯尼亚小伙欧辰如是说。

9月27日,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的2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由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组织的“国际学生看上海”活动,走访钱学森旧居、路易·艾黎故居、时尚创意及潮流品牌集合地愚巷和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段及中山公园公共空间,了解国际主义人士为中国解放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的故事,感悟上海以崇敬之心善待历史遗存的城市软实力。

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111号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旧居。1955年10月26日,他正是从这里惜别家人,前往北京,开启他的“两弹一星”征程……愚园路“红色印迹”宣讲团团长、“全国最美志愿者”霍白娓娓道来。

从本科开始,欧辰在上海求学已有11年,堪称资深“新上海人”。当年,因为十分看好中国、特别是上海的经济发展,让他选择来到这里。如今,11年过去了,欧辰笑言“这个选择没有错,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被上海吸引。”

欧辰明年即将毕业,谈及未来,他说会先在上海寻找机会,“最好是一份能结合中国和肯尼亚的工作,推动我们两国一起发展。”

在刚刚破墙透绿的中山公园公共空间,韩国女孩梁如镇举着单反相机一路拍摄,上海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她印象深刻。随着来华留学生签证政策的放开,今年8月她终于如愿来到同济大学的校园,开始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习。

在寸土寸金的愚园路上种菜,让国际学生们感到很新鲜。这是愚巷中一座小花园——“一方美好”,人们在这里可以亲近自然、认领心仪植物、采摘果实。同济大学的三朵“小花”——俄罗斯女孩林迪亚、哈萨克斯坦姑娘汉诺娃和土库曼斯坦女生杰琳结伴而行。林迪亚今年9月才来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建筑和人物故事令她印象深刻。

杰琳则对行程中路易·艾黎故居最为难忘,她说:“今天我是第一次听说路易·艾黎的故事,原来很久以前就有外国人来到中国、帮助中国,而直到现在,中国人都非常尊敬他、怀念他,这让我很感动。”

就读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杰琳来上海已有三年,其间没有回过家乡,而这三年恰好也是新冠疫情所在的三年。谈及在沪求学感受,她说:“这里生活很便捷,上海有非常知名的医生、老师,我感到能学到很多东西。”杰琳说,她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如同曾在这座城市奋斗的中外人士,这群国际学生如今也在这里辛勤耕耘。或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同前辈一样,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 本报记者 王佳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