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8日 星期二
秋风起,“蟹蟹”你(插画) 家中淘书亦乐呵 崇明海塘 走进韩信故里 面带微笑,人生六十
第13版:夜光杯 2022-09-30

崇明海塘

袁文明

崇明海塘是崇明的旅游景点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矗立于南门景观工程广场平台中央的那块巨石,是从山西太行山运过来的,巨石形似崇明岛,是整个景观工程的神来之笔。巨石的南立面刻“崇明岛”三字,北立面碑文用浓重的笔墨书写了崇明海塘从无到有,从不堪一击的土堤到坚如磐石的达标工程,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崇明人民搏风击雨、战天斗地的壮丽画卷。

崇明海塘背后的故事说来话长。我退休前一直从事海塘和防汛防台工作,见证和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间崇明水务事业的发展变化,对崇明海塘所经历的三次跨越了如指掌。

1949年前,崇明的堤防矮小单薄、标准偏低,面对被台风冲垮的大堤,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堤,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段再修筑一条新堤。即便在新中国成立的头几年里,崇明人民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还是选择退堤。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实现“避免退堤,保堤护岸”的目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崇明曾几次掀起加高加固大堤的高潮。1955年崇明动员5万名民工,将堤防全面加高至顶高6.8米、面宽3.5米,我们称之为“6.3”标准。1968年冬,县政府提出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围垦、统一安排”的四统一围垦方针,将围垦的大堤标准统一提高到顶高7.2米、面宽4米,我们称之为“7.4”标准。1975年冬,开始动员发动10万人,连续奋战三个冬春,对部分大堤进行了裁弯取直并再次将大堤全面加高加固至顶高8米、面宽5米,设防标准50年一遇,三年累计完成590万土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8.5”标准。此后崇明大堤一直维持在“8.5”标准。

1997年,第11号台风在浙江温岭登陆,崇明受台风边缘影响,风力9-10级,最大风力11级,当时,一线堤防护岸工程受损106处,受损长度18公里。“9711”号台风给崇明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为此,我们积极推进海塘建设规划,提高海塘设防标准,并用三年时间完成崇明南沿海塘70公里的达标任务。新建成的海塘达标工程将设防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的12级台风标准。

当年大概是为了检验刚建的达标工程的防御能力,崇明先后遭遇了“启德”“杰拉华”“派比安”三个台风的袭击,其中“启德”台风横穿崇明岛,新建成的达标大堤安然无恙。崇明海塘达标工程建成后,崇明汛期的防台工作重心转移到内部的排涝和北横引河疏浚建设。

在编制崇明海塘达标工程时,我们同时建设景观工程。我们聘请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院承担海塘工程景观部分的设计工作,景观工程起始崇明苗圃至南门港3号码头,全长1228米,总造价910万元。今天南门港景观工程每天游人如织,游客都喜欢站在刻有“崇明岛”三字的石雕旁,留下自己的倩影作为纪念。每天清晨或者傍晚,南门市民有的在大堤上健身慢跑,有的翩翩起舞,对对情侣则依偎在一起窃窃私语,一派祥和恬静的景象。

崇明海塘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式发展,这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主旋律,更是我们崇明乃至整个社会巨大变化的重要篇章。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作为一个退休整整十年的老党员,我感慨万千,深情回顾自己亲身经历和走过的路,心中凝聚起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责任担当。

方寸之间天地宽。从我集第一枚邮票开始,已走过了42载春秋。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